华中科大科研团队在极化激元光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8月18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刊发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家光电研究中心/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李培宁教授和张新亮教授研究团队题为《Ghost hyperbolic surface polaritons in bulk anisotropic crystals》的研究论文。李培宁、张新亮教授团队同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纽约州立大学等单位合作,突破性证明了传统的双折射晶体中存在“幽灵”双曲极化激元电磁波,该成果革新了极化激元基础物理的“教科书”定义,对凝聚态物理、光物理、电磁学等领域的基础原创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极化激元光学是当今凝聚态物理、光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领域,也是我国的传统优势研究方向之一。极化激元(polaritons)是光和物质强耦合作用产生的“半光-半物质”准粒子,能够将光场压缩聚焦到很小的尺度,从而突破衍射极限,实现奇异的微纳光学现象和重要应用。早在1951年,我国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黄昆先生就提出声子极化激元的经典理论,开辟了这一重要研究方向。随后,根据材料种类的不同,不同性质的极化激元(如,激子极化激元、等离极化激元等)相继被发现。目前,这些不同种类的极化激元一般被归纳为两类传播模式:沿着材料界面传播的表面模式(surface polaritons)和在材料内部传播的体模式(volume polaritons)。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垂直材料界面方向,极化激元的波矢为纯虚数(表面模式)或纯实数(体模式)。李培宁和张新亮团队的研究成果突破了极化激元模式分类的固有认识,证明了在各向异性的方解石晶体中,存在第三种极化激元模式——“幽灵”双曲极化激元(Ghost hyperbolic polarit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