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等利用纠缠测量实现量子定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量子定向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复旦大学朱黄俊和北京理工大学尚江伟合作,基于量子纠缠测量技术实验实现了高效的量子定向。该研究成果于2月13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定向任务是指发送者Alice利用量子资源把空间中的某个任意方向发送给接收者Bob,它在定位导航等领域具有重要用途。一个简单的量子定向方案是Alice发送带自旋的粒子给Bob,粒子自旋的指向就是要发送的方向。早在1999年,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Nicolas Gisin发现使用两个自旋粒子进行量子定向时会有新奇的现象出现。Alice用两个自旋粒子编码一个方向可以有两种编码方式,即自旋平行编码和反平行编码。研究发现Bob利用经典的局域测量方法进行信息提取时,反平行编码和平行编码方式的信息传输效率相同,而Bob采用量子测量方法时,反平行编码效率更高。Alice的两种编码方式中量子态都没有纠缠,因此该异常现象来自于Bob解码方向信息的量子测量中存在量子纠缠。由于量子纠缠测量难以实现,二十年来尚没有可靠的实验检验这一量子定向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