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陀螺研制背后的故事:为武器装备安上“火眼金睛”
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届时,部分先进武器装备将首次亮相。可以预料的是,受阅的很多武器装备都离不开一个手掌大小的尖端仪器——激光陀螺。 激光陀螺,是自主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它,我国就不会有这么多让我们自豪的大国重器。 很多人不知道,背后的功臣就是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正是他,使我国成为全世界第4个能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国庆前夕,科技日报记者来到高伯龙院士生前工作过的地方,探寻激光陀螺研制背后的故事。 原创设计让我国少走多年弯路 1971年,当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原理的纸交给国防科大时,中国在该研究上已两次受挫。然而,要依据纸上描述造出实物,无异于让一个从未见过火箭的人去设计登月火箭。这两页纸的难度,堪称世界级“密码”。 彼时,国内各科研单位由于无法突破闭锁效应纷纷放弃激光陀螺的研究,而国外则进展神速——越战中,美军频频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展露出远程精确打击的强大威力。 “如果不立刻开始研究,或许永远也难有了!”面对国家和军队的迫切需要,刚调到激光教研室的高伯龙披挂上阵。数理功底极其深厚的他通过大量计算,提出了我国独有、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的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研制方案。同年,在全国激光陀螺学术交流会上,进入该领域不到1年的高伯龙坚持己见——依照我国当时的工艺水平,如果继续仿制,想在10年内有所突破都不可能,只有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因为降低了工艺难度,最有可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