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的性能何时能超越传统计算机?
传统计算机性能的提升面临挑战,光子计算、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新的技术都引发了业界关注。量子计算被认为能够解决传统计算不能解决的问题,但目前量子计算面临诸多挑战,性能还未超越传统计算机。从实践者的角度看,量子计算的部署至少还需要几年时间。 到目前为止,提到量子计算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它利用量子力学的奇特特性更快解决问题,甚至解决普通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数学到零售业,从物理到金融。如果率先掌握量子技术,将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量子计算的前景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得到认可,但至今仍未实现。量子计算机难以设计、建造和编程。其中,相干性、量子损失是巨大的挑战,这对量子计算机的运营至关重要,这可能会导致重要程序在运营之前系统就崩溃。 目前全球有许多巨头都参与了量子计算的竞争,国外的IBM、谷歌、英特尔,国内阿里、华为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学术界以及国家实验室也有量子计算的相关研究。 虽然IBM,谷歌和IonQ正在测试50 、72甚至-160量子位的设备,但每增加一个量子位就会使机器复杂程度增加两倍,在这些量子位有限的系统中,研究人员只能在量子衰减之前执行少量量子操作或“门”。太多的量子比特会使系统崩溃。 ![]() ![]() 不仅如此,建造和操作量子计算机的每一步都很难,与传统的芯片不同,要么用激光捕获单个原子,要么用激光器来制造。这通常需要将处理器保持在几乎绝对零度,控制这个系统被证明非常困难,电磁脉冲的设计必须完美设计,因为来自外部环境的一小部分能量可能导致量子比特衰减。 由振动、温度波动、电磁波还有其他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这种相干性(称为退相干)的损失最终破坏了量子的奇异特性。鉴于目前普遍存在的退相干和其他问题,当代量子计算机不太可能返回完全正确的答案,即使运行的时间比较短。 虽然技术和架构的竞争正在解决这些问题,但现有的硬件平台不能保持一致性并提供大规模量子计算所需的强大纠错能力。或许,几年之后可能会取得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