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展出了一件“无价之宝”:钛宝石
说起宝石,人们第一反应是“五彩斑斓”、“亮晶晶”。的确,天然的宝石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比如红色、蓝色、绿色等,通常用来做珠宝、手饰、项链等装饰用品。可是,在昨天开幕的全国科技周科技创新成果展上,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的模型旁,赫然摆着一块直径达195mm的紫红色的“宝石”。 这是一块钛宝石,它跟旁边的“国之重器”有啥关系? ![]() 图1.科技周上展出的钛宝石(摄影:徐雁龙) 从蓝宝石到钛宝石 钛宝石是一种化学结构有序的晶体材料,是蓝宝石中掺入了一些钛元素所形成的。 天然的蓝宝石是蓝色的、亮晶晶的,可以用来做装饰,且价格不菲。天然蓝宝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是Al2O3,在其自然形成过程中,存在一些微量的杂质元素,导致其颜色显蓝色。在工业上或实验室里,人们希望获得纯度非常高的Al2O3晶体,自然的,这样的晶体就不会显示蓝色了,而是无色透明的。为了顺延称谓,人们将这种高纯度、无色透明的Al2O3晶体也称为“蓝宝石”。 本文中的主角——钛宝石晶体,就是在这种无色透明的蓝宝石中,通过模拟自然形成环境(如高温环境等)人为地掺杂一些钛(化学元素:Ti)离子,称之为人工晶体生长。这种人工宝石晶体显示出淡红色。 ![]() 图2 淡红色的钛宝石晶体 钛宝石不是挖出来的,是长出来的! 自然界中没有发现过钛宝石,只能在实验室中通过模拟天然宝石形成的环境进行人工制备——晶体生长。 可以用来实现钛宝石晶体生长的方法包括热交换法、提拉法、温度梯度法和泡生法等,都是将原料在高温条件下(约2050 oC)熔化为熔体,再对熔体结晶从而形成钛宝石。 目前国内外用来生长大尺寸(直径>150mm)钛宝石晶体的方法是热交换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加热使坩埚中的原料熔化成为熔体,在坩埚底部竖置一个耐高温的金属管(热交换杆),在热交换杆里面通入流动的氦气(热交换气)将熔体底部的热量逐步带走,使熔体温度低于材料的熔点,实现熔体从底部逐渐往上缓慢结晶,最终形成钛宝石晶体。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于2015年自主研发成功国内首台热交换法生长大尺寸钛宝石晶体设备。研究人员采用该设备,通过十多次晶体生长实验,优化晶体生长工艺参数,突破大尺寸钛宝石晶体生长关键技术,于2017年研制成功全球最大尺寸Ø235mm×72mm的优质钛宝石晶体。 ![]() 图3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制的热交换法大尺寸钛宝石晶体生长设备 ![]() 图4 Ø235mm×72mm的优质钛宝石晶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