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经费都花在哪了?上天入地无所不至
1月30日消息,中关村近百位企业家及企业代表近日齐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参观中国科学院创新成果展。在中科院创新成果展的展厅当中,从遨游太空的空间科学卫星、到深海探秘的科考装备,上天入海的国之重器,涉及各个领域。 具体成果而言:主要包含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四个方面。 细节方面,四大方面里包含:深空、深海、深蓝;宇宙起源、地球演化、物质创制与未来技术;人口与健康、能源、制造业、生态文明、农业。 其中,在具体成就方面包括,墨子号、悟空号、慧眼号的发射;“海斗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万米深渊科考;量子通信技术、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寒武纪芯片;FAST天眼;铁基超导;幽灵粒子;400×500毫米世界最大面积的中阶梯光栅;人造小太阳;“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等。 以下是中科院成就一览: 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1.深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目前,中国科学院已成功研制、发射和运行4颗空间科学卫星。 ![]() (1)“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相关成果已于6月16日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 ![]() (2)“悟空号”暗物质卫星有望近期发布重大科学成果; (3)实践十号卫星在轨开展了19项空间科学实验,其中的15项为国际首次; ![]() (4)“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已于今年6月15日成功发射,将对黑洞等现象进行高灵敏探测。 (5)2020年前后,中科院还将实施EP(爱因斯坦探针)、ASO-S(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SMILE(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等多项空间科学卫星计划,进一步推进中国空间科学事业的创新发展。 ![]() (6)天宫二号上的空间冷原子钟,运行频率稳定度达8 ×10-16以下,目前属国际最高水平,抢占了国际空间时频基准战略制高点。 (7)嫦娥三号着陆器上唯一仍在轨开展科学探测任务的月基光学望远镜,正常在轨运行已达44个月,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月基天文台。 2.深海【深海技术装备和万米深渊科考】 ![]() (1)中科院完成了中国首次万米深渊科考,抢占深海科技前沿制高点。 (2)中科院研发国际领先水平自主谱系化全海深高技术装备,包括创造了中国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记录(10767米)的“海斗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刷新世界最大下潜世界深度(6329米)的“海翼”号深海滑翔机,以及全海深海底地震仪、全海深着陆器、全海深原位试验系统等,引领中国海洋技术装备能力跨越发展。 (3)中科院组建了由“科学”、“探索”和“实验”三个系列6艘海洋综合考察船组成的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队,其中科学号和探索一号科学船具备全海深作业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深远海综合探测体系,引领中国深远海科考平台和探测装备发展。 (4)中科院组织实施了多次热带西太平洋和马里亚纳海沟深渊科考,在深海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建成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热带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国际上首次实现深海潜标观测数据实时传输,深海地形分辨率达到国际领先的厘米级,历史性地确立了中国引领国际西太平洋前沿研究的地位,为中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驾护航。 (5)中科院将继续积极对接承担智慧海洋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推动国产4500米载人深潜器和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相关工作,积极推动深海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