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没有这个倔老头,就没有中国的激光陀螺
我国激光陀螺技术领域创始人高伯龙院士—— 一束永不消逝的“激光” ![]() 人物小传高伯龙,我国著名物理学专家、激光陀螺技术领域创始人、国防科技大学军用光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高技术专家组成员,曾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两次荣立二等功。 ![]() 2017年12月10日,长沙城南郊明阳山殡仪馆薄雾茫茫。铭德厅外的走廊上,人来人往,他们每人胸前戴着一朵小白花,专程从外地赶来送高伯龙院士最后一程。 12月6日,我国激光陀螺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因病于长沙离世,享年89岁。 高院士离世的消息立刻刷爆了“国防科大”人的朋友圈,大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这位老科学家的敬仰。 犹如一束绚丽的激光划过长空,搞了一辈子激光的高院士,静静地走了…… ![]() 没有高伯龙,就没有中国的激光陀螺 没有高伯龙,我国激光陀螺事业的发展可能还要推后十几年甚至更久。 导弹、飞机、舰船、战车等各种作战平台有一个制约其精确打击、快速反应和精确控制的关键部分,叫惯性导航系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使这些作战平台在不依赖GPS、北斗导航系统的情况下自主完成导航、制导、定位、定向和姿态控制等功能。如果没有高精度的惯性导航系统,现代作战平台和武器弹药就是有手无眼的“瞎子”,任你有一身力气也无法使用。 而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其中的陀螺仪。它诞生至今,已过去半个世纪,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中、法、俄等少数国家掌握其研制和生产技术。为了它,高伯龙奋斗了40多年。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仪的原理样机,引发了一场世界光学领域的革命。将激光陀螺用于导航与精确制导的设想,让国际上许多科研机构纷纷开始了研制工作。 直到1971年,在国际上原理机和一些关键技术都取得重要进展以后,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将激光陀螺的大致技术原理写在两张小纸片上,交给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领导,加紧开展对激光陀螺的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