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量子计算机?科学家称其速度存在理论上限
据国外媒体报道,过去50年间,标准计算机处理器的速度不断提升。但近年来,这项技术的局限逐渐开始显露:芯片已经无法做得更小,元件也无法排得更紧,否则就会因重叠而短路。如果各大公司想继续提高计算机速度,就必须做出某些改变。 量子物理可谓是未来的一大希望。量子计算机的速度预计将远超信息时代的任何发明。但一项近期研究显示,量子计算机自身同样存在局限,并提出了一些突破这些局限的方法。 理解的局限 在物理学家看来,人类生活在所谓的“经典”世界中。大多数人仅称之为“世界”,并凭着本能理解物理现象。比如将球抛向空中,它一定会沿着抛物线轨迹落地。就算是在更复杂的情况下,人们对物体运作的原理依然一知半解。大多数人只知道汽车通过内燃机燃烧汽油产生能量,然后通过齿轮与轴承转动轮胎,使汽车向前行进。 按照经典物理学法则,上述过程必然存在理论局限,但这种上限高得难以企及。例如,我们知道汽车永远无法超越光速。无论地球上有多少燃料,也无论路有多长、建造工艺有多强,车速甚至连光速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 人类永远无法达到实际的物理上限,但这些上限的确存在,并可以通过研究计算出来。不过,研究人员最近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虽然量子物理也存在局限,但却不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到真实世界中。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物理学家认为量子理论最早提出于1927年。当时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发现,经典物理学对极小的物体(即单个原子级别)并不适用。例如,如果把一个球抛向空中,很容易判断球所处位置和运动速度。但海森堡指出,对原子和亚原子粒子而言,这是行不通的。观察者要么只能看到它的位置,要么只能判断它的运动速度,但无法同时获得两项信息。 意识到这一点令人颇为不安。自从海森堡解释了这一概念,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就感到十分不快。要知道,这种“量子不确定性”并非由测量设备或工程缺陷导致,而是和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有关。我们已经习惯了“经典世界”的运作规律,因此“量子世界”的物理机制难免超出了我们的接受范围。 进入量子世界 在量子世界中,如果一个物体从某处运动到另一处,研究人员无法确定它离开和到达的具体时刻。这一物理局限导致探测存在轻微时延。因此无论运动时间多短,我们总要稍过一会儿才能探测到这一变化。(这里所说的时间极为短暂,只有一秒的1015分之一,但这期间可进行数万亿次计算机运算。) 而这一时延无疑大大降低了量子计算机可能达到的运算速度,因此被我们称为“量子速度限制”。 过去几年的研究显示,在不同条件下,量子速度限制也会有所不同,如使用不同类型的材料、采用不同的磁场和电场等。情况改变时,量子速度限制有时会稍高一些,有时则会稍低一些。 令人吃惊的是,科学家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也有助于提高运算速度,且常常与直觉相悖。 为理解这种情况,让我们想象一个粒子在水中的运动过程。在水中穿过时,粒子会将水分子推开。之后,水分子会立即回到原有位置,没留下任何粒子穿过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