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赤子丹心 中华之光——记光学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

    作者:李蓉、王晓慧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19-09-19 22:26 阅读:1837 [投稿]
    提起王大珩(1915—2011)的名字,人们往往会想到“两弹一星”,想起“863计划”,想起长春光机所……他是1955年我国首批学部委员之一,是“何梁何利”等重要奖项的获得者。

    提起王大珩(1915—2011)的名字,人们往往会想到“两弹一星”,想起“863计划”,想起长春光机所……他是1955年我国首批学部委员之一,是“何梁何利”等重要奖项的获得者。他曾说:“我要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努力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家学渊源灵气少年畅游科学殿堂

    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是一位天文与气象学家,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先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王应伟才华出众、治学严谨。在王大珩读书期间,常带他去观测天文和气象,给他讲述什么是地磁物理,如何使用仪器观测天象。在父亲的影响和谆谆教导之下,王大珩从小便对科学仪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我的自述》中,王大珩曾回忆过父亲引导自己走上科学道路的情景:父亲看我有点灵气,从小就引导我学科学,激发我爱科学的兴趣。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当时看到筷子半截插入水中,出现挠折现象时,父亲就指出,这叫折光现象;在小学时,父亲就带我去看他亲自做地磁观测;在初中时,带我进行气象观测实习。在父亲教育辅导下,我超前学完了中学数学和微积分。

    少年时代这些科学知识的熏陶,对王大珩后来去国外研究应用光学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事业与仪器制造事业影响深远。

    王大珩从清华毕业后在英国留学期间,发表的一篇光学设计的论文,创造性提出了用低级球差平衡残余高级球差并适当离焦的观点。该文中所阐述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是大孔径小像差光学系统(如显微镜)设计中像差校正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多次被国内外有关著作引用。尽管学业顺利,王大珩为了学习光学仪器的核心材料—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毅然放弃了在读博士学位,成为英国昌司(Chance)玻璃公司的一名物理实验师。

    王大珩是在英国最早从事稀土玻璃研究的人员之一,曾获得过专利。在光学玻璃的吸收与脱色研究中,他采用光谱方法研究了氧化铁的化学脱色作用,同时,对不同退火条件下光学玻璃折射率、内应力、光学均匀性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王大珩改进了退火样品折射率微差干涉测量方法,发展了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技术,荣获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并制成商品仪器。后来,他在国内又把V棱镜折光仪进一步改进推广,至今仍是许多实验室和工厂的基本测量仪器。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