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丹心 中华之光——记光学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
提起王大珩(1915—2011)的名字,人们往往会想到“两弹一星”,想起“863计划”,想起长春光机所……他是1955年我国首批学部委员之一,是“何梁何利”等重要奖项的获得者。
他大力倡导加强高等光学和光学工程教育,不仅亲自创办了长春光机学院(今长春理工大学),还扶植建立了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学校的光学仪器专业,为我国光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专业目录调整,王老亲自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写信,要求增设“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并得到批准。 他还非常重视全民科普教育。为提高大众对光学及其应用的认识,2007年8月,王大珩等四位院士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的建议”,3天后即得到总理批复。目前该馆已经在长春建设完成,在光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山仰止科学精神长存 中科院院士陈星旦在《对大珩先生,我心怀感激》一文中写道:“一个科学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层次对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作出贡献。不少科学家,终生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勤奋耕耘,著书立说,发明创造。他们的科学成就,打上了个人的标记,汇集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有一些科学家,特别是在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初期,他们是先行者。他们在国家的科学园地中披荆斩棘,给后来者开辟领域,指引道路。他们不一定直接从事耕耘,而是把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融合在他人的科研成果中。”王大珩学识渊博,却平等地与同事们、学生们讨论问题;他既进行科学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又常以远瞻的目光向国家提出重大的科学发展建议;他深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以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见识、超迈的胸襟、务实的精神和儒雅的风度,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光学事业。 王大珩曾经总结了十六个字,即“实事求是、审时度势、传承创新、寻优勇进”。这十六个字,被他定义为科学精神的实质。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这十六个字,希望科学家精神能代代相承。 2010年2月26日,在王大珩95岁生日之际,经多家单位倡议,举行了有多名光学界著名科学家参加的“王大珩学术思想与创新贡献研讨会”。在会上,举办了“王大珩星”的命名仪式。一颗发现于1997年2月15日、编号为17693号的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后被命名为“王大珩星”。2015年7月,王老诞辰100周年之际,王大珩学术与教育思想暨国际光年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光机所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在会上回忆自己与王大珩先生的难忘往事,重温先生卓越的科学功绩与高尚的人格魅力。以此激励和鼓舞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承先生的学术与教育思想,为祖国的光学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王大珩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两弹一星”“863计划”“中国工程院”“大飞机”……这些中国科技界里影响深远的事件中。他的科学精神,也将代代传承,光芒永存。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