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青年科学家王小坤:执着科研路 为红外探测器“造房子”

    作者:郑莹莹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8-11-30 12:16 阅读:1019 [投稿]
    这些年王小坤给红外探测器造了不少“房子”,先后参加了多个项目的发射任务,包括:“实践七号”科学试验卫星上,他参与做了中短波红外线列探测器组件,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实现空间应用的国产焦平面探测器组件。

    40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王小坤回老家时,每当有人问他在上海做什么,他都这么回答:“你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上的风云气象卫星云图,那就是我们单位做的。”

    王小坤于1978年出生,江苏东台人。一转眼,他走上科研路已经18年了,现在主要承担多个中国国家重大项目的红外探测器组件技术及应用研究。

    2000年他刚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时候,当时中国的科研投入相对不多,整体“科研节奏”并不快。刚进所的时候,王小坤所在的课题组一年才有一两个项目在运行;而现在课题组每年大概要做15个项目,技术要求也比以前高多了。

    王小坤回忆,他刚到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时候,课题组在一幢三层小楼上,有几个简陋的房间,设备也很简单。他感叹,但就在这么简陋的环境下,上一代科学家们还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个180元的光导探测器,很不容易。

    王小坤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红外探测器组件航天应用的工程化技术攻关。所谓“组件”,王小坤解释,即是给红外探测器“造房子”,因为红外探测器的工作环境很苛刻,需要在零下197摄氏度的低温区,因此要给它提供真空环境、电、光,还要保证其在“房子”里的活动等等。

    这些年王小坤给红外探测器造了不少“房子”,先后参加了多个项目的发射任务,包括:“实践七号”科学试验卫星上,他参与做了中短波红外线列探测器组件,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实现空间应用的国产焦平面探测器组件;“天宫一号”上,他参与做了中国第一个长波长线列探测器工程组件;“天宫二号”上,他给红外载荷——宽波段多角度光谱仪“搭房子”;早年他还参与了“风云二号”上扫描辐射计的研制……

    这10来年,伴随中国科技的发展,红外探测器越做越大,需要建造的“房子”也越来越大,“房子”里的设施也越来越复杂。王小坤说,相较2007年以前,探测器组件规模扩大了100多倍,需要集成的波段也越来越多,难度也提高很多。


    王小坤在实验室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