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王小坤:执着科研路 为红外探测器“造房子”
这些年王小坤给红外探测器造了不少“房子”,先后参加了多个项目的发射任务,包括:“实践七号”科学试验卫星上,他参与做了中短波红外线列探测器组件,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实现空间应用的国产焦平面探测器组件。
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以前做的是个“单人间”,现在要做的就是“多层楼的群租房”。现在“房子”里面住着不同波段的探测器及其配套的光学元件,不同类型“住客”需要入住不同楼层,彼此之间有很高的位置精度要求,不能互相干扰,需要的“饮食”(分配到的光和电)也不一样,只有将这些日常的“物业管理”都安排妥当了,才能把整体性能发挥到最佳。 伴随着红外探测器的发展,这些年来,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里的高楼建起了,一批批先进设备进来了,王小坤也从一个“科研小兵”成长为课题组组长。 一晃18年过去,他也到了不惑之年。他的同学有时候调侃他:“你十几年居然都没挪动过(工作)。” 王小坤确实是个执着的人,但他说,客观上讲,这过程中他也彷徨过,比如曾犹豫要不要到“科研院墙”之外去谋生存,然而总觉得那只是“打工赚钱”,而科研工作能带来一些在他处难以获得的满足感,那种自豪就宛如跟老乡遥指“风云气象卫星云图”的时候。 这些年的科研经历,磨砺出了王小坤的耐心,遇到技术上的“槛”时,他主张“急事要缓办”,“太急,人会乱方寸,容易出错。每一步科研成果都不容易,不能因为‘急眼下一步’而前功尽弃。” 回望这些年,他彷徨纠结过,挺过来了,也有了收获。谈未来,王小坤说,一方面,他想继续将手上的任务完成好,服务好国家需求;另一方面,也希望做好“传、帮、带”工作,为团队的成员搭建更好的平台,让大家安心工作,因为只有团队稳定,才有持续发展。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