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不是突破的突破!

    作者:梅林 来源:科学大院 时间:2018-11-27 08:32 阅读:1895 [投稿]
    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人类早就能做到这一点了,因为有更深层次的顾虑,让人们封印了这项技术。

    如前文所说,这个神器可以精准地修改DNA信息。这无疑是修改基因天书的最佳选择。所以在诞生之后不久,这项技术就迅速席卷了整个生物学界,以前很多由于无法精准改变DNA而无法开展的实验,现在也能顺利开展了,这一利器很快成为了学界网红。 

    当然,我们在上一节中提到的问题,现在看来也已经得到了解决:既然人们已经解读出一些DNA里的秘密(例如我们提到过的“门卫”基因),之前只是因为没法精确地编辑DNA而无法利用,那么现在我们有了修图神器,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些秘密来做点事情,例如将“门卫”编辑成“突变版门卫”,从而让人们对艾滋病免疫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解禁基因编辑人体实验? 

    理论上来说,从发现了修图神器那一天开始,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定位修改人类基因的能力。而且科学家们确实也这样做了,他们第一时间就把这项技术应用在了人类当中。那为什么到现在才有第一例婴儿的报道呢?因为之前人们的实验总是在胚胎阶段就被人为毁掉的。研究者不仅有安全方面的顾虑,更有伦理方面的。

    首先,人们知道,写着命运的天书岂能随意修改!哪怕改错一个小地方,都可能毁掉整个蓝图。毕竟我们对这本天书的了解才九牛一毛,如果贸然把一个受精卵中的基因修改了,万一不小心犯了一个错,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被毁掉了。虽然那把修图神器非常精准,但是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不会脱靶。如果不能保证完全的安全,我们如何放心地将这种技术应用在人类身上呢? 

    其次,虽然这种神器在人类受精卵上的有效性早就已经被实验过了,但这些胚胎一般在存活的14天之内就被毁掉了。因为此时的人类胚胎还未分化出神经等结构,尚不具备人的特征,所以可以认为还不是一条人命。这次的实验之所以不同,就在于这些经过处理的胚胎没有被毁弃,而是植入了母体,发育成了胎儿并且出生了。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次科学的突破,而是一次科学伦理学的“突破”:我们究竟有没有权利在活人身上试验这项新技术? 

    有人会问,很多新的药物和手术不都是在活人身上做试验吗?没错,但是基因编辑技术有特殊的地方。首先,这个技术不是改变人的局部,而是改变人的蓝图,是从本质上的改变。第二,药物等人体试验在开展之前都会向受试个体进行详尽的介绍,确保受试个体是完全知情并且自愿参加的。但是这项技术是对受精卵进行的,进行试验的时候,人还没出生呢,何谈知情权和自愿呢?即便这两个孩子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是这个实验却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如果以后再有类似的试验,是否能通过审查呢?如果申请者越来越多,会不会出问题呢?现在没人能回答。 

    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发现细胞上并非只有CCR5这一个“门卫”基因,还有很多个“门卫”基因也能够被艾滋病毒识别,从而导致细胞被艾滋病毒感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变了婴儿的CCR5基因,并不能保证他们以后不会得艾滋病。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有非常完善的母婴阻断技术,就算母亲有艾滋病,也可以生出健康的宝宝。这就意味着,这项实验并非为了治病,也不能治病,也没可能完全排除艾滋病侵染的可能,却为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基因风险。 

    这项技术在人体实验上的解禁,还有可能造成其他隐患。还记得被“生物免疫疗法”欺骗的魏则西吗?那项疗法在临床上已经被证明无效了,所以早已被美国人抛弃。可是到了中国,就被不法分子说成是救命利器,利用人们的求生欲望,大肆骗钱。如果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在人身上使用了,那么这项技术也很有可能沦为骗钱的把戏。比如某些人宣称找到了一个基因,对这个基因进行编辑可以让人免疫癌症。然后给顾客进行基因检测,声称体内具有“致癌基因”的人后代非常容易得癌症,但是如果对受精卵进行编辑,就能让你的后代免除风险。如果是你,你愿不愿意做一个呢?这就是跟“生物免疫疗法”很类似的骗术。 

    结语 

    总的来看,这次的新闻事实上并非是一个科学技术的里程碑。无论是基因编辑、还是胚胎移植、甚至是天然免疫艾滋病,这些都不是新鲜事,都是人类已经掌握的事情。这个事件的爆点,其实还是在于它突破了目前我们对科研伦理的界定。 

    这项技术既然已经撕破了它的封印,就必然露出锋芒。至于它究竟是征服一切的王者之剑,还是吞噬使用者灵魂的霜之哀伤,就只好交给时间去检验了。 

    衷心希望这两个孩子会一生平安。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

    ttb2016:这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人类早就能做到这一点了,因为有更深层次的顾虑,让人们封印了这项技术,而现在有人偷偷地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2018-11-27)

    一片刀:俺就怀疑修改基因就能避免感染。(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