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不是突破的突破!

    作者:梅林 来源:科学大院 时间:2018-11-27 08:32 阅读:1897 [投稿]
    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人类早就能做到这一点了,因为有更深层次的顾虑,让人们封印了这项技术。

    这项破译工作的难度对人类来说无异于愚公移山,但是其中的秘密确实极其诱人,因此很多科学家在从事着破译天书的工作。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确实已经破译了一部分,并且其中含有一些我们感兴趣的东西。比如一个称作CCR5的基因,这个名字太难记,我们把它叫做“门卫”基因,人们发现它是免疫细胞表面的一个“门卫”。虽然平时勤勤恳恳,但是它和艾滋病病毒是好朋友,每次只要艾滋病病毒一打招呼,它就会为病毒打开细胞的大门,放它进来,人们就会感染艾滋病。人们还发现,不同的人群中,这个“门卫”基因也不太一样。在有一些人体内,这个基因已经发生了突变,变得不认识艾滋病病毒了,因此不会给病毒开门,所以这样的人天生就对艾滋病免疫了。

    如果把所有人体内的这个“门卫”都替换成“突变版门卫”,岂不是所有人都不会感染艾滋病了吗?不错,理论上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可是从实践上来说,不太可行。因为科学家对这两个版本的门卫进行了“大家来找茬”,发现“门卫”和“突变版门卫”之间有很大不同。这意味着要进行非常精确的修改才能做到。而人们当时所掌握的基因编辑工具的特异性非常差,很难保证精准。所以人们虽然看懂了这部分天书,但没有修改天书的合适工具,只好做罢。

    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修图神器 

    然而2000年之后,人们从细菌和古菌中捞出了一把足以可以高效而精准地修改生命蓝图的利刃,把它叫做CRISPR/cas9技术。这个名字也很难记,我们下面就称它为“修图神器”。这个神器相比于之前人类掌握的基因编辑工具来说,无异就是photoshop和windows画图的区别。这把修图神器使用起来非常简单,而且精确度高,可以比较轻松地对基因进行定点突变。而且更为厉害的是,它一次可以改变多个位点,也就是说之前人们可能要操作多次,有了这个神器之后,一次就可以全部搞定。

    那么这个叫做CRISPR/cas9的神器是怎么一回事呢?简单来说,它本来是一种细菌保护自己不被病毒侵染的工具。病毒不但会侵染动植物,也会侵染细菌。侵染细菌的病毒被称为“噬菌体”。噬菌体通常将自己的DNA注入细菌内,在细菌体内大量复制,细菌就活不成了。

    人们发现,为了对抗噬菌体,有些细菌体内进化出了一套安保部门。这套安保部门就是我们所说的“修图神器”的前身。这个部门有三个下属行动组,一个是“识别组”,一个是“档案组”,一个是“执行组”。噬菌体入侵后,识别组会快速发现细菌中有了外来的DNA,它们会给这些入侵者“拍照”,也就是把这些外来的DNA复制一小段,上报给“档案组”。档案组会把这份DNA记录在细菌自己的DNA里,就像把照片存档一样。然后,档案组会把这份DNA“照片”分发给“执行组”,执行组可以进行比对,只要发现和这个照片长得像的DNA,就毫不犹豫地切开这些DNA,把它们杀掉。而且以后如果再有这类噬菌体来入侵细菌,由于档案组里已经有了案底,细菌就会快速反应,产生很多执行组去及时消灭入侵者。 

    人们除了惊叹于小小细菌都这么聪明之外,更惊奇地发现,细菌的安保部门拥有可以精准编辑DNA的能力。识别组拍摄的照片可谓是分辨率极高,所以执行组可以非常精确地识别,就在照片所记载的特定位置上将目标DNA切断。如果我们伪造一张照片给识别组,它肯定也会按照照片上记载的位置,对DNA进行裁切。以前的基因编辑工具的主要弊端就是无法控制精确性。然而现在人们发现的这个“细菌安保部门”,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于是人们围绕这个安保部门进行了筛选和改造,名为CRISPR/cas9的修图神器横空出世。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

    ttb2016:这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人类早就能做到这一点了,因为有更深层次的顾虑,让人们封印了这项技术,而现在有人偷偷地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2018-11-27)

    一片刀:俺就怀疑修改基因就能避免感染。(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