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探索科研天地 勇攀光学遥感技术新高峰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13 17:15 阅读:1348 [投稿]
    光学遥感技术是指在紫外至红外光学波段内,远距离获取目标和环境信息的技术。光学遥感系统通常由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设备等组成,在军用、民用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不懈前行的创新者

    上个世纪末期,随着军民应用对遥感技术的不断追求,小视场成像的光学卫星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在当时的背景下,国家突出了宽幅高分辨光学遥感的急需,而这恰是当时国际上尚未破解的高分辨与大视场“矛盾”的光学难题。

    按照光学设计理论发展程度来讲,西方自80年代已提出可能实现此能力的大视场离轴三反光学方案。90年代中期时,但均因难度大,从未曾在轨实践,所以,任建岳在863-2支持研究基于离轴三反系统实现高分辨率大视场原型样机时,遭受同行大量质疑。

    针对“这么难的系统设计不出来,设计出来也做不出来,做出来上天也不好使”的说法,他们将前两点可归为可行性问题,后一点是考虑稳定性问题。大视场离轴三反系统因消除中心遮拦,具有大视场高分辨率成像的优势,,系统从圆镜同轴对称,变为长镜离轴非轴对称结构,如此面目全非的非常规系统确实超出一般研究者的认识范围;即使有过较深理论研究,率先实践也随时面临失败风险。

    因国外研究起步不久,国内首次研究,几乎没有任何的借鉴与经验,从系统总体到单元技术几乎都是空白,全部需要攻关研究。但对于任教授团队来说,首当其冲的是如何立足国内的技术条件,确立合理的系统总体方案。

    按基于TDI(延时累积积分)成像技术,所流行的美国大像元大F#的思想,及可用的13 μm像元尺寸TDICCD器件设计所流行的美国大像元大F#的思想,整个系统焦距长,相应的主反射镜尺寸大,在当时是无法工程实现的。任建岳针对这一难点,进行了反复得思考与计算,以系统总体最优考虑,突破了当时的思维限制,提出了采用小F数小像元思想,可以在获取同等成像质量的条件下,大大缩小整机尺寸重量,从整个系统上降低研制难度,使得这一技术得以在当时的工程条件下顺利开展。团队以这一系统方案开辟的可行性为基础,经四年多艰苦的努力,基于光机结合的理论研究指导,又先后发明等刚度柔性组合长镜支撑方法,即决了大视场离轴三反系统特有的长条镜反射镜支撑技术。发明共光轴基准装调技术,解决了离轴三反系统的装调难题。2004年,成功完成原型样机全部基础关键单元技术攻关,在国际上最早实现17°视场离轴三反相机原理成像,室内外成像测试证明,该相机达到近理想成像。通过技术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原型样机,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丰硕的收获者

    2005年,任建岳教授开始以此原型样机为基础的卫星载荷研制。他指出,现代成像器件制作与传统棱镜拼接(长约100mm)技术远不能满足大视场相机需求,而焦面板超长结构尺寸可能拉弯成像光敏面,增大拼接与调焦误差。发明交错拼接设备,解决了大视场相机几万像元的高精度拼接难题,针对长焦面的调焦,需要保持整个长度上高精度的调整一致性,发明了双凸轮调焦机构,首次在轨实现长为0.6米数万像元TDICCD微米精度拼接与调焦。后来又改进机构并发明新设备,改交错拼接为反射镜直线拼接,可以更好的保证成像质量。拼接长度也可以达到1米量级。具备了更大幅宽,更高分辨率的相机成像焦面的研制条件。

    在卫星相机的研制中,任建岳通过仿真发现,在轨运动中对地宽幅成像,所产生像移不仅方向改变,卫星侧摆与地球曲率还导致各处像移速度不同。如用常规同速匹配方法,在40︒侧摆与常用8级积分时,边缘传函下降77%,动态像质恶化。因此发明了在轨像移异速分析、改变各片TDICCD行频像速匹配与协调卫星调整偏流角的方法,排除异速造成的片间严重串扰,实现全视场清晰成像。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