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人物故事:毛遂自荐的“海归” 专注光学的“工兵”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7-06-26 10:44 阅读:1619 [投稿]
    李学龙回国以后,在国家工程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青,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何梁何利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光谱成像”这样的术语总让人联想到神秘的国防应用。“智能分析和数据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光谱这种人眼看不懂却更加适合反演和推算的数据源成为热点。”李学龙说,“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未来光谱将不仅仅用于军事,还将为普通人生活服务,成为打开人们观察世界新通道的金钥匙。”

    近期,李学龙的团队在哈密等地区开展草原生态光谱遥感监测应用示范。例如,针对鼠害威胁,利用光谱成像及影像特征提取与监督分类的方法,对异于草原光谱特性的鼠洞数目自动统计。相比传统人工抽样调查,光谱影像监测更全面、高效、准确。李学龙坚信,随着技术不断提升,光谱成像将为精准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成为光学观测和监控的“智能千里眼”。

    在陕西省考古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支持下,团队研究人员在唐代韩休墓发掘现场获取了光谱扫描影像。利用海量光谱信息的优势,结合特殊数据处理方法,他们发现了《东壁乐舞图》壁画中隐藏在成年胡人和毛毯边角处的孩童和兔子图案,而这样的发现依靠传统手段是无法做到的。

    打破水对光的束缚,寻找“海洋光明之目”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就开展“水下光学”的研究,并在系列国家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拥有面积广阔的内水和领海的中国而言,观测海面之下的地貌、物产、过程等信息,是关乎国防安全、资源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很多情况下,光学手段不可或缺。

    李学龙回国时就意识到这一点,在任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后,他又立即带领团队积极推进“水下光学”和“海洋光学”的研究和工程应用。

    水下成像是水下光学的典型应用之一。光学是人类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由于海水对光具有强吸收和散射作用,水下的光学世界犹如严重雾霾天,大大限制了水下光学信息获取能力。如何提升水下成像的质量和作用距离是世界级难题。

    团队成员进行水下偏振成像、水下激光扫描成像、水下距离选通成像等技术研究后,原创性地提出水下软距离选通成像技术,打破了现有水下成像的极限作用距离,研制出的设备可广泛运用于水下安保、水下机器人视觉、水下生物研究、水下环境监测等领域。

    李学龙参与研制出我国首台全海深高清相机。在今年2月的马里亚纳海沟深海装备海试及科考中,该相机经受住了极端环境考验,数次下潜到万米深海,并首次记录下位于8152米深处的狮子鱼,为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