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同济大学科研团队6项激光发明专利“卖出”3800万元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5-22 09:49 阅读:1186 [投稿]
    3800万,同济教授技术转移拿下校史上最大单;85%,研发团队获学校激励最高比例。

    面对国家需求的召唤,同济大学王占山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没有基础条件投入的前提下,承担起了关键部件——高性能Pick-off 镜的研制工作。在研究之初,由于国家相关建设工程已经结束,无法提供科研所需仪器设备的购置费用,只能提供科研费用,整个研究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王占山团队向学校“借款”500万元,解决了实验场地建设和配套设施购买问题。同时,以“零首付、五年分期付款”的方式购置了两台总价值一千多万元的光学镀膜机,形成了高损伤阈值激光薄膜的研发能力。就这样,王占山带领的课题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千万负翁”。

    两年的艰苦探索,研发团队在原始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方面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器件禁运,同济大学更是成为国家强激光装置中Pick-off镜的唯一供货单位。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深化基础科学研究,创新定量化研究方法,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了高损伤阈值激光薄膜器件高效率、高稳定性的批量制作。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以实现从“每次都考100分”向“想考多少分就考多少分”的技术飞越,也为其进入民用市场做好准备。

    打消企业的“小白鼠担忧”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激光设备产业链已经形成约1200亿元的年产值,其中上海地区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5%左右。面向中低端加工、制造和应用的中小功率激光器,国产激光装备已占据市场主要份额。而面向高端加工、制造和应用的高功率激光器,大部分市场被国外进口产品占据,导致我国的高功率激光装备民用产品价格昂贵。

    已有技术在手,如何将其更好地推入市场,与企业资本相结合?“国家政策+政府支持+高校配合+专业服务”形成的良好技术转化环境成为关键。

    在许多高校科研成果的不成功案例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往往是来自企业的担忧:担心自身“成为创新技术应用的小白鼠”。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如何以市场可成长眼光来判定合作深度、降低共同风险,成为课题。

    同济大学在这一环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技术转移费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允许企业在两年内分期支付技术转移费用,部分打消了企业对于应用新技术的“疑惑”,主动与企业共同承担了技术转移的风险,从而为此次技术成果转移得以顺利实施提供了最后的“钥匙”。

    4月23日,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润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成果转化意向书,形成了“企业+高校+独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三位一体”技术转移模式,也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首个集研发、中试、生产、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装备的“全链条”创新中心。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

    ttb2016:不错呀,一下成“千万富翁”了!(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