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菂:做世界最好的射电望远镜
李菂说,透过射电望远镜,天文学家们观测到的并不是黑 幕中的繁星点点,而是由不同颜色标绘出的空间物质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图谱。
“对于科学家,你关注他的科研成果就好,就像假如觉得鸡蛋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电话那头的李菂试图借钱钟书先生的经典比喻来婉拒记者的采访。经不住记者的再三恳求,采访终于得以成行。 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头顶国家“千人计划”学者、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生命摇篮(cradle of life)”国际科学工作组组长等多项光环的科学家“本尊”。 嫩绿色长袖T恤搭配印有卡通图案的短袖T恤,运动裤、球鞋、斜跨背包,眼前的李菂,看起来就像是从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蹦”出来的科学家。1个小时的采访里,他频频提到“王小波”“顾准”,让人产生这是一位文科教授的错觉。 “我非常羡慕王小波这样的人,找到了自己疯狂热爱的一项事业,并做到了极致。”李菂说。事实上,在射电天文学领域,他也正在一步步地追求极致。 穿越星际迷雾探寻空间分子 常人的想象中,天文学家的工作可能就是在夜幕下拿着望远镜遥望满天星辰,就像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爱好天文的官员“孙连城”一样。 现实总是没有想象来的浪漫。李菂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透过射电望远镜,天文学家们观测到的并不是黑 幕中的繁星点点,而是由不同颜色标绘出的空间物质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图谱。 从前,人类只能看到天体的光学形象,而射电天文则为人们描绘出天体的另一面——无线电形象。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可以穿过光波通不过的尘雾,专注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射电望远镜,能帮助人们观测到以往凭光学方法看不到的物体。 来自茫茫宇宙的无线电“私语”,透露着早期宇宙的蛛丝马迹,帮助科学家了解星系之间互动的细节,找到更多的星际分子、脉冲星,甚至还有可能发现外星文明。对射电望远镜收到的无线电“私语”进行破译,便是李菂的主要工作。 对星际分子的持续发现和系统研究是了解恒星形成、星际介质演化和天体化学的观测基础。星际分子氧气的首次发现者便是李菂当时所在的美国团队。科学期刊PASP的特约综述《2002年天体物理进展》中指出:Goldsmith、李菂等人第一次探测到分子氧气,这可能是主要的氧元素库。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