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863”30年:计划将退出,精神永流传!

    作者:甘晓、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04-01 12:50 阅读:1142 [投稿]
    作为我国高技术的一面旗帜,“863”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由瞄准世界前沿、跟踪起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今年,距离“863”计划启动整整30年。作为我国高技术的一面旗帜,“863”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由瞄准世界前沿、跟踪起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三十年前,以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和王淦昌为代表的四位老科学家受到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和欧洲“尤里卡计划”等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启发,在中国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863”计划的蓝图就此展开。

    “863”计划发轫于科学家对国家战略高技术的眼光。作为一个军民结合的科技计划,30年来,“863”计划围绕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求,为发展我国新的战略性高技术手段和新概念“杀手锏”装备,显著提升国家实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多名参与军口“863”计划的科学家们看来,该计划带来的不仅是国家科技实力的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研管理模式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久经考验的“老办法”

    1987年2月,“863”计划正式实施之初,激光技术成为首批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国家高技术激光专家组随即成立,任务是“跟踪和研究短波长、波长可调、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强激光技术,把中间成果应用于生产加工及其他技术等方面,带动脉冲功率技术、等离子体技术、新材料及激光光谱学等技术科学的发展”。

    30年过去了,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仍然对“863”经历记忆犹新。“一开始,我就参与了论证。”杜祥琬回忆,“当时我才48岁,今年我已经78岁了。”在杜祥琬看来,计划的形成是“科学家的眼光与国家领导人的战略高度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同志当时对‘863’的题词‘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到现在也不过时。”杜祥琬表示。

    1991年开始,杜祥琬成为继中科院院士陈能宽后激光组的第二任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由跨部门的科学家组成。“专家们在一起打破了部门的局限性,在一起主要讲科学问题。”杜祥琬回忆,专家们从总体目标、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如何分工等问题开始研讨,“一切从零开始”。

    打破部门界限,由跨部门专家组领导科学研究的具体实施,让“863”计划成为很多科学家心中的美好愿景。

    “这样避免了单位利益的局限性,执行时,还能发挥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行政支撑作用,有利于创新驱动,为今天的科技体制改革树立起良好的范例。”杜祥琬坦言。

    30年里,“863”计划的“老办法”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为中国科学家在激光领域取得的进展奠定了基础,并取得重大工程技术成就。

    与时俱进的“新路子”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活动之一。而航天强,则中国强。起源于“863”计划的载人航天工程为我国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出舱活动、自动手动交会对接、拥有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等奠定了基础。今年,天宫二号的发射令人期待。

    启动之初,航天技术便是“863”计划七大领域里的第二大领域。如今,“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的项目仍在进行,领域进一步细分成为了新特点。

    去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的韩杰才算得上是新一代的“863”人,承担了航天防热材料的研发任务。最近,韩杰才与国家“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702主题的专家们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凝练出国家在航天航空领域的技术需求。这样的研讨会,韩杰才自2000年参与“863”计划以来,已经参加、组织过多次。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