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863”30年:计划将退出,精神永流传!

    作者:甘晓、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04-01 12:50 阅读:1146 [投稿]
    作为我国高技术的一面旗帜,“863”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由瞄准世界前沿、跟踪起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韩杰才看来,从当年的首席科学家制度,逐渐演变为专家组负责制,“863”计划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新路子”。

    和“863”计划刚刚启动时不同,“十五”期间,我国科研实力逐渐增强,科研投入不断增加,首席科学家制度无法胜任日益庞大的科研项目的管理。各大领域细分为若干主题,每一个主题下由专家组对科学问题进行集体决策。

    “专家组实际上同时发挥了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作用。”韩杰才表示。

    2005年,韩杰才开始担任航天航空领域702专家组副组长。多年科研一线的经历,让他感到,专家组负责制的核心,在于如何做好精准、客观地选择合适的人才和团队承担研发任务,以最优的人才资源、科研条件集中力量办大事。

    多年来,在该组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家们攻克了诸多制约我国航天航空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一步一个台阶。

    “今天,我们科技体制改革面临资源碎片化的挑战。”韩杰才表示,“‘863’专家组负责制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启示。”

    “863”精神永流传

    30年里,“863”计划承载了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与光荣。去年年初,科技部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宣布至2017年,“863”计划将退出历史舞台。

    在科学家们看来,“863”精神仍然在传承和发扬。

    杜祥琬回忆,“863”计划从一开始就提出了“863”精神,包括“公正、献身、求实、创新、协作”十个字。

    作为激光技术首席科学家的杜祥琬曾在“863”计划中经历了科研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光。上世纪80年代末,被国际科学界普遍看好的自由电子激光并没有给中国的科研团队带来惊喜。“不出光”的问题让科学实验一度举步维艰。

    不过,杜祥琬最终带领研究人员坚持了下来。他还放弃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职位,在科研一线岗位上一待就是七年。

    而对韩杰才来说,“担当”二字尤为重要。“正是老一辈科学家们对国家使命的担当,才有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成绩。”韩杰才表示,“我们要永远铭记自己身上的那份责任感和历史担当。”

    在“863”精神的鼓舞下,韩杰才领衔的特殊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连续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奖项。

    在韩杰才和杜祥琬看来,虽然“863”计划的名称成为了历史,但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们仍然会继承“863”的衣钵,在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上,积极谋取我国高技术竞争优势。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