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1924阅读
    • 0回复

    [网讯]齐氏效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vsnmouse
     
    发帖
    10
    光币
    38
    光券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齐氏效应:打破持续工作的紧张感在接受一项任务的时候,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惟有完成任务,这种紧张感才会消除。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紧张感会一直持续下去。 sM9- 0A  
    齐氏效应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效应,指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心理上的长期紧张状态。 CTU9~~Xk  
    齐氏效应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所做过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验——“困惑情境”实验。齐加尼克先把一批受试者分成甲乙两个组,然后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甲组受试者进行干预,让他们不能继续工作而没能完成任务,而让乙组顺利完成所有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尽管每个受试者在接受任务的时候都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没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继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没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后一种情况就被叫做“齐氏效应”,也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Z7:#cZ Y  
    齐氏效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接受一项任务的时候,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惟有完成任务,这种紧张感才会消除。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紧张感会一直持续下去。 P7 8uq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知识信息量的飞速增长,我们要承担的工作量和要学习的知识量也相应地大大增加,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负荷也日益加重。 m9g^ -X  
    比如,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大、越来越沉,眼镜镜片也越来越厚,业余时间只能转战于各种“英语学习班”、“奥数培训班”以及“钢琴训练班”中;都市白领的工作节奏也日趋紧张,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就连吃饭的时候,也很难让一直持续高速运转的大脑休息一下;新闻媒体的工作者在节目播出前、上班外的时间,依旧会考虑编排和制作等情况;置身于某一攻关项目的科研人员,哪怕休息时也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另外,企业家、医务人员以及作家等,大部分人也都避免不了“齐氏效应”的困扰。 Ao!=um5D J  
    大多数时候,那些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或者没有完成的工作,犹如影子般困扰着人们。这些人主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由于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它的特点就是大脑的积极思维是持续而不间断的活动,因此紧张也常常是持续存在的。 YnxU(v'\  
    在日常生活中,紧张的学习工作节奏、高负荷的工作量及各种竞争的增加,让脑力劳动者容易产生紧迫感、压力感与焦虑感,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无法适应,就会对许多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脑力劳动者一定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以缓解精神上的紧张状态。 7sN0`7  
    克服齐氏效应的关键就是找到一种方法,让人们认为自己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力,虽然在现阶段实际上是无法加以控制的。这就表示有时需要人为制造控制,例如,走到盥洗室中冲厕所。“这种行为或别的看起来没有任何意义的类似行为,能打破持续不断的齐氏效应的循环,让目前应激物所产生的影响分散到别的事务中去。这种方式有助于把压力导向可以利用的水平,在此水平上,人能得到控制感,可以将不良压力转化为良性压力。” !@yQK<0  
    1888年,在美国第23届总统竞选当天,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十分平静地在等候最终的结果。但是,他的票仓主要设在印第安那州,而那里宣布竞选结果时已是晚上11点了。后来,有一个朋友打电话祝贺他,却被告知哈里森已经上床睡觉了。 l-=e62I{=|  
    次日上午,那位朋友问他,选举结果快要出来了,他为何睡得那么早。哈里森解释道:“睡不睡觉并不能改变选举的最终结果,就算当选,我也知道自己前面的路会非常难走。所以,不管结局如何,休息好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句话说得很对,“休息好是明智的选择”。不管学习和工作有多么忙碌,我们都该经常想着哈里森的这句话。 LO>8 j:  
    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人应对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会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消除紧张状态。 ]1Qi=2'  
    当在生活或工作中出现了紧张的情绪反应时,我们应该怎么调适呢? ./!KE"!  
    对于这种情况,人们习惯上常常会劝慰当事人“别紧张”、“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当事人也通常会同样告诫自己“别紧张”、“没什么了不起的”。但非常不幸的是,这种办法几乎是行不通的,实际上这反而会使人感到更加不安。因为这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在给你制造更大的紧张。正如有句话所说的“情绪如潮,越堵越高”。 'WnpwY  
    当紧张的情绪反应已经出现时,有效的调适方法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HoJ.oC/  
    第一,坦然面对并接受自己的紧张。我们应该想到自己的紧张是正常的,很多人在某种情境下可能比自己更紧张。不要与这种不安的情绪对抗,而是体验它、接受它。要训练自己像局外人一样观察自己的害怕心理,注意不要陷入到里边去,不要让这种情绪完全控制住自己。“如果我感到紧张,那我确实就是紧张,但是我不能因为紧张而无所作为。”此刻我们甚至可以选择和自己的紧张心理对话,问自己为什么这样紧张,自己所担心的最坏的结果可能是怎样的,这样就做到了正视并接受这种紧张的情绪,坦然从容地应对,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该做的事情。 MVuP |&:n  
    第二,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6[Wr}SW5  
    1找一个空气清新、环境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和可以活动自如的地方,选择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 S W-0h4  
    2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活动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 d:3= 1x  
    3做一下深呼吸,先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 4`G=q^GL,  
    4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 }u7D9_KU  
    5闭上眼睛,着意去想像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 ~6fRS2u  
    6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而且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比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剧等。 /~"AG l.  
    本周总结 %rFllb7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很多紧张和压力。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的、适度的和过强的三种。人们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因为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Qq+8IeYG  
    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长期、反复地处于超生理强度的紧张状态中,就容易急躁、激动、恼怒,严重者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有损身体健康。 p(7c33SyF  
    要想有效消除紧张心理,从根本上来说,首先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Q5T(nEA  
    一个人如果十分争强好胜,事事都力求完美,事事都要争先,自然就会经常感觉到时间紧迫、匆匆忙忙(心理学家称之为“A型性格”)。而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力和精力上的局限性,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凡事从长远和整体考虑,不过分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不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然就会使心境轻松一些。 +9}' s{  
    其次,要学会调整节奏,劳逸结合。 4= $!_,.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好节奏。工作学习时要思想集中、心无杂念;休息时要暂时把工作放在一边,痛痛快快地去玩。另外,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安排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Q^kMCrp  
    持续的紧张状态是职场中人的常态,他们似乎停不下来,总是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长此以往,他们在无奈中承受着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如同绷足了劲的弦,如不使其恢复原位适当休息,早晚会绷断,造成得不偿失的结局。 R''Sfz>8  
    因此,我们要明白,学习和工作固然是生活的关键部分,但是如果没有健康这个“1”,后面缀上再多的“0”,又会有什么意义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