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浙大“飞秒激光”研究成果登上《科学》

    作者:佚名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22-01-21 22:39 阅读:1303 [投稿]
    浙江大学科研团队“飞秒激光”研究成果于当天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据悉,该成果应用方向是三维、四维甚至更多维度的光储存,将为新一代显示和存储技术提供新的方向。

    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科研团队“飞秒激光”研究成果于当天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据悉,该成果应用方向是三维、四维甚至更多维度的光储存,将为新一代显示和存储技术提供新的方向。

    激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激光——飞秒激光。它具有超快、超强和超宽频谱的特点,但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错综复杂,连科研人员都琢磨不透它的“脾气”。

    近日,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邱建荣教授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的空间选择性微纳分相和离子交换规律,开拓了飞秒激光三维极端制造新技术,首次在无色透明的玻璃材料内部实现了带隙可控的三维半导体纳米晶结构。这将为新一代显示和存储技术提供新方向。


    飞秒是度量时间长短的一种计量单位,也称为毫微微秒,1飞秒为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飞秒激光”就是在飞秒的时间段内发出的脉冲激光,也就意味着能量在飞秒间瞬间释放。

    邱建荣团队长期从事飞秒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高度原创的重要突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此次研究是该团队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在玻璃内部实现了组分可调的钙钛矿纳米晶,在“一瞬间”就能随心所欲实现结构和性能操控。

    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孙轲、之江实验室PI谭德志、上海理工大学研究员方心远。通讯作者为谭德志和邱建荣。

    据介绍,该项研究的一个应用方向是三维、四维甚至更多维度的光储存。

    “现有的存储设备多为磁存储,有一些缺点,一是使用寿命只有3-5年,二是耗能比较大,散热要求高。”谭德志表示,光存储不仅功耗小,而且容量有望达到1PB/光盘,将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未来发展方向,预期存储寿命将达到几百万年之久。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