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有这样一群追光人,他们从1400万斤小米起家

    作者:孟含琪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1-07-22 11:21 阅读:1324 [投稿]
    在“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和他所创立的长光所众多科研人员努力下,各类重要光学设备不断被研制,追光之路不断向前延伸。

    目前,四米碳化硅反射镜已投入使用。过去,我国只能花高价进口到小口径反射镜。为了打破困局,长光所副所长张学军等人创新选择了碳化硅这一制作工艺难度大的材料。“大珩先生在祖国一穷二白时可以制造出光学玻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退缩。”历经15年,砸碎四块镜坯,团队终于成功制造出这枚世界上最大的反射镜,用它做成望远镜后,在地面上能看清太空中拳头大小的碎片。

    从炼出新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到“破釜沉舟”给神五神六装上太空之眼,再到“不走寻常路”造出领先世界的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他们从未停下追光的脚步。

    “再难的事也抵挡不住大珩先生前行的步伐。”在长光所,科研人员传承着王大珩的精神,将攻坚克难贯彻到底。

    2019年8月31日,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完成在轨测试任务,项目立即进入太极计划“三步走”的第二步。团队承担的任务指标要求几近苛刻。一些项目指标的精度在过去几乎没有。长光所负责“太极”空间引力波三个重要载荷的研发,如今负责人王智每天都带着团队加班加点,向着更精准的指标攻关……

    正在火星执行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上,高分辨率相机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获取火星表面重点区域精细观测图像,开展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的相关研究。为了让相机执行好任务,长光所的科研人员下了不少功夫。比如,相机采用了长焦距大视场离轴三反光学系统,成像分辨率可达到亚米级,相当于站在长春可以观测分辨出沈阳街道上行驶的车是两厢还是三厢;创新采用全碳化设计理念,整机质量仅43千克……优良性能指标的背后,是一支肯吃苦、敢突破的工作团队,团队只有30余人,平均年龄35岁左右,只花费3年多时间就出色完成任务。


    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探讨“太极”空间引力波载荷的科研方案。

    浩瀚宇宙,天和核心舱机械臂开展工作,研制问天实验舱机械臂的主要负责人吴清文期待着双臂天上交会,为中国的太空之旅奏响更美妙的交响曲。

    “大珩先生留下的光永不熄灭。”王建立说,长光人科技报国的追光脚步永不停歇。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

    cyqdesign:致敬老校长!现代追光人,加油!(20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