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光通信开拓者杨恩泽:恩济天下,师泽百年

    作者:张宇琪、宋瑞、黄江林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9-10-25 20:37 阅读:1570 [投稿]
    作为我国光通信领域开拓者,百岁教授杨恩泽这一生,科研教学孜孜不倦,桃李芬芳,捐资助学源源不断,泽被桑梓。

    “八二工程”创国内光通信先河

    在国内光通信技术领域,杨恩泽是元老级科学家。他主持研制的“武昌-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是我国第一条通过国家鉴定及验收的实用化光纤通信线路。

    这条线路的建设又称“八二工程”。在杨恩泽教授的追思会上,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向军回忆起了杨恩泽和“八二工程”的故事。

    “1978年邮电部提出建设这条线路,杨教授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当时光通信在国际上才刚刚起步,国内更是一片空白。为了线路的建设,他呕心沥血。”他说。

    杨恩泽生前接受采访时说,曾在光纤的焊接上遇到难关,按要求焊接点的衰耗指标应达到3分贝,可当时没有人能做到。杨恩泽找到电缆厂,一同研究方案。“为解决这一问题,大家整整争论了3天,可见难度之大。”

    按照方案要求,这条全长13.6公里的光通信线路分为3段,最长的一段6.5公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线路最长只能达到5.5公里,为了这最后1公里,杨恩泽和助手整个夏天都“宅”在平房里做实验。“武汉的夏天太热,整天汗流浃背,都来不及擦。”杨恩泽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成功,线路铺设胜利在望。线路跨越长江那一天,杨恩泽带着同事们高兴地走上了长江大桥,几十个人手递手,小心翼翼地将光缆递过了长江。“那可是宝贝,没敢要机械来拉,生怕拉坏了。”杨恩泽回忆说。

    1982年12月31日,项目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线路终于开通。

    这条线路的开通推动多个城市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光通信系统,推进我国光通信事业的大发展。

    谈起杨恩泽扑身于科研的初心,还要追溯到那段抗战岁月。

    1937年,杨恩泽考入武汉大学,在战争炮火中开始了大学生活,并随学校西迁四川乐山。他回忆,一路上敌机轰炸紧追不舍,还常常遇到来自东北的借读的同学,他们总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眼见被毁的家园和死难的同胞,“何以救国”,杨恩泽扪心自问。国不强,才遭受敌人的铁蹄,民族经历的苦难,让他立志科学救国,改变国家现状。

    “弱国无生存,亡 国奴更是悲惨。那时我的思想起伏很大,深感学生应努力读书,科学报国,振兴国力。”杨恩泽生前接受采访时说。

    这份科研初心从未改变。1985年杨恩泽到天津大学任教,白手起家建起了天津第一个光通信实验室。

    在天津大学光通信实验室初建时,实验中急需一台26万元的科研仪器,可这笔“巨款”难倒了大家。得知情况,杨恩泽毫不犹豫,带头放弃了原应属于自己的正常科研提成用于仪器购置。实验室的老师们纷纷响应,保证了实验正常进行。

    杨恩泽老先生怀科研赤子之心,立科研救国之志,终其一生,潜心于科学研究,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经常锻炼、淡泊名利是长寿秘诀

    杨恩泽去世后,杨石回家收拾父亲衣物,发现整个柜子里几乎没有一件好衣服,每件衬衣领子都磨损得很厉害。

    杨石说:“衣服、裤子若是穿破了,父亲就自己补补。大到钟表仪器,小到切菜刀具,他都用自己的工具箱手工维修。”

    不为名来,不为利往,杨恩泽在生活中是一个乐观淡泊,不逐名利的人。他在天津住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房子,70年代上海亲戚送的两张床和两个沙发,至今仍陈列在家中。

    杨恩泽生前接受采访时,谈及长寿秘诀,曾仰头大笑说出八个字:“经常锻炼,淡泊名利”。93岁前,他时常约球友打网球。百岁高龄,他仍坚持徒步上下班,从学校东门到家来回两公里,他每天来回走两遍。

    曾有一年,天津大学组织师生参加环城自行车骑行活动,当时已90多岁高龄的杨恩泽也想报名参加,但被主办方拒绝。老先生不服,执意要去。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