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光纤变“神经” 大地能感知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9-03-31 21:57 阅读:2344 [投稿]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斌教授团队历经20年攻关,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创造性地建立了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体系,并在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方面取得新突破。

    为了打破国外在分布式光纤应变解调技术上的封锁,项目合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研究所,经过数年攻关,终于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化的分布式光纤应变单端解调设备,在精度、重复性与测试速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填补了国内空白,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对我而言,认准了一条路,只会全力以赴。”坚毅的性格来自于施斌的成长环境。1961年,施斌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少年时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这令他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1979年,他考进了南京大学地质系(即现在的地球科学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与纯理论的基础研究相比,我更喜欢应用基础研究,因为这样能更快、更直接地报效社会,这也是我们那个时代一大批年轻人的想法。”毕业留校5年后,施斌一家才住上了一间18平方米的筒子楼房间。房间的对面是厕所,每到晚上,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常常在厕所的盥洗间里,借灯光写论文。

    2009年底,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挂牌成立,学校正式启动学科拓展提升战略,通过理科向工科延伸,实现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领域协调发展。施斌等一批教授在大力发展工程学科、增强大学服务社会的道路上有了更多施展空间。

    发展产学研

    形成产业链

    施斌介绍,这项学术成果的形成大致有三个阶段:

    1998年到2008年,是成果的基础研究阶段。团队主要开展理论和室内外试验研究,解决地质与岩土工程光纤监测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

    2009年到2015年,是成果的转化阶段。研究成果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始转化,成立了由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苏州市基础工程分布式传感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组成的产学研平台。

    2016年至今,是成果的快速应用和推广阶段。技术产品不断被社会了解和接受,实现了学校、地方和团队共赢的局面。

    目前,这项成果有40余种产品推向了国内外市场,并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面沉降区、南水北调、三峡库区、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北京故宫、锦屏电站、延长油田、城建隧道等300余个项目中得到应用,相关技术产品已出口到英国、美国、意大利、智利、马来西亚等国,节省部分工程监测费用70%—80%。近3年来,成果及其衍生产品直接销售收入2.19亿元,新增利润3600万元。

    施斌认为,应用性强的学科应该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在一起,走出实验室,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技术、形成产品并走向市场,满足国家需求。这是施斌对自己科研工作的要求,也是让科技成果最大化、科技工作者服务于社会的最好途径。

    “科研成果的形成,不仅是学科知识、研究经验的不断积淀,也意味着学术团队的成长和科学精神的传承。”施斌介绍,这一成果凝聚了100多位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工人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这样一个团结奋进、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一切无从谈起。

    施斌对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从来不放松。定期或不定期开研讨会,是他长期在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中形成的制度,大家在火花碰撞中迅速成长。多年来,他带领着这支高水平的中青年研究团队和优秀研究生队伍,完成了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要课题。团队已培养出数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等,他们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

    施斌介绍,未来,他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光纤化学场监测、地震波监测等方面不断开拓,在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继续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