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超分辨光学显微镜——用“慧眼”探秘世界

    作者:沈慧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19-02-20 21:55 阅读:1901 [投稿]
    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高端超分辨光学显微镜的能力。

    0.1毫米,这是人类肉眼分辨的极限,如果想看得更小、更清,就需要借力探微神器——显微镜。前不久,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简称“苏州医工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高端超分辨光学显微镜的能力。

    据“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项目负责人、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介绍,“与以往的光学显微镜相比,我们自主研发的超分辨光学显微镜,其成像分辨率从200至300纳米提高到了50纳米,性能指标可媲美国际主流产品”。这意味着,我国终于掌握高端光学显微镜核心技术,将为相关前沿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苏州医工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开展研究

    探秘微观世界的神器

    为看清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制造了第一台用于科学研究的光学显微镜,用以观察薄薄的软木塞切片,进而发现了细胞。这一对未知的探索让人们接触到显微镜下的一个微观世界,犹如一束光照进黑不见底的深渊,点燃了科学家们研发光学显微镜的热情。

    借助光学显微镜,科学家们在微观世界里纵横驰骋,第一次发现了细菌和微生物,但不久却遭遇冰冷的现实:由于存在一道无法逾越的“墙”——光学衍射极限,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200纳米(0.2微米)左右。换句话说,如果物体小于0.2微米,通过光学显微镜将仅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光斑,科学家因而无法从分子层面研究活细胞。

    随着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后来诞生了电子显微镜等微观观测设备,借助它,人们可以看得更小更清。比如,一粒一粒的原子。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目前已将分辨率做到几纳米的电子显微镜也存有劣势。“由于需要抽出真空,电子显微镜只能用来观测固体标本,不能用于活体观测。而对于生物学、医学方面的研究,更希望在生命体存活的自然状态下观察。对此,光学显微镜拥有先天优势。”唐玉国解释。

    2014年,3位科学家打破了光学衍射极限——让光学显微得以窥探纳米世界。这意味着,在只有约200纳米的全球最小细菌面前,人类终于借助光学显微镜看清了他们的生动面目。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因为有了光学显微镜,曾经“雾里看花”般的微观世界日渐清晰。然而有些尴尬的是,我国虽是光学显微镜消费大国,却仅能生产中低端产品。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使用的高端光学显微镜几乎全部来自徕卡、蔡司、尼康和奥林巴斯等外国公司。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高端光学显微镜进口价格动辄两三百万元,部分种类高达七八百万元。更不利的是,作为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研究的利器,光学显微镜研制核心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了相关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