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宇院士:嫦娥睁眼落月,激光遥感技术功不可没!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三大装备——激光测距敏感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和红外成像光谱仪,并且帮助嫦娥四号顺利降落在月球背面。
难度更大的工作在于探测器在非常接近月球表面时往哪里着陆比较安全。王建宇院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过去探测器着陆都是“闭着眼睛”,720秒的着陆过程被人们称为“黑暗时刻”,但是有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最新的激光三维成像技术之后,就解决了嫦娥四号 “落向哪里”的问题,几百秒的“黑暗时刻”可以重见光明。 据介绍,虽然嫦娥四号的预定着陆区艾特肯地区较为平坦,但表面仍然存在高坡、陨石坑、大石块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精确避障极为重要,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就能帮助其精确实现避障。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当嫦娥四号到达距月面100米的悬停位置时,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开始工作,包括采集月面的三维图像,精确识别出高于15厘米的石头或低于15厘米的坑,确保探测器降落在安全区域。 “这些精细的扫描成像工作,只需短短几秒就完成了。”王建宇院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国在几个航天大国中较早地把激光三维成像技术用于月面着陆,目前应用非常成熟。” 以上两个设备属于工程设备,解决了嫦娥“落月”的问题。当成功着陆后,未来的科学实验探测才真正开始。为此,王建宇院士团队还为首次到达月球背面的月球车装上了“红外眼”——一个重量不到6千克的红外成像光谱仪,这台仪器能够通过获取精细光谱信息,帮助科学家识别月壤及月面岩石的成分。有了它,月球车走到哪里,这双“眼睛”就望向哪片月面。王建宇院士介绍称,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仪不仅集成最新遥感技术,还成功实现轻小型化,综合性能优于欧美同类产品。 往返地月 飞向火星 王建宇院士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道,红外成像光谱仪将于1月4日开始工作,并进行月球表面物质样本的图片采集。“目前嫦娥四号发回什么样的图片和探月真正的科学意义可能还存在矛盾。”王建宇院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传回的照片只是为了说明‘我到了月球上’,象征意义更大,但是未来要实现其科学意义,比如探测地面的光谱等,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嫦娥四号的“落月”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二阶段顺利完成。未来的三期工程将由嫦娥五号任务组成,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的科学目标,并开展月球样品的地面分析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前往月球,并带回采集的样本——这将是自1976年以来的首次。 王建宇院士表示,嫦娥五号在未来发射后的几年内就将返回地面。“这也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月球并返回地球的壮举。”王建宇说道。同时,中国还在考虑载人登月任务。 “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的着陆固然意义重大,也象征着中国在航天技术能力方面的提升,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在火星的‘探’与‘落’。”王建宇院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但是在火星探测方面,美国的实力仍然绝对领先我们,当然中国近几年也在加速赶上。” 除了登月计划,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也从未终止。去年5月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向火星发射了InSight探测器,在历时6个月的旅行后,InSight探测器已于去年11月26日在火星着陆,并将于今年3月完成所有仪器的科学配置,并开始地质勘探。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50年里,人类发射的全部着陆器和漫游车只有约40%安全地降落到火星表面,而且在所有尝试发射的国际太空机构中,只有NASA的探测器成功在火星上着陆。 欧洲也在加大对火星的勘探投入。去年7月26日,《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重要发现,意大利科学家通过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 (Mars Express)探测器的雷达系统,监测到了在火星南极1500米冰盖下的大面积液态湖泊。据分析,这片湖泊至少有几米深,直径约20公里,这一发现也成为火星探索旅程中的重大突破,不仅为火星的生命搜寻提供关键证据,还为数十亿年间的火星环境的转变提供了新的线索。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