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美国物理学会:2018年物理学十大进展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时间:2018-12-23 17:32 阅读:1985 [投稿]
    美国物理学会(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旗下 Physics 公布了今年的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进展(“Highlights of the Year”)。

    暗物质领域的“动荡” 

    暗物质领域在 2018 年有很多“动荡”。WIMP(弱相互作用有质量粒子)是被最广泛讨论的暗物质候选者,但是近来其他候选者逐渐引起注意。其中,LIGO-Virgo 联合探测到双黑洞合并产生引力波之后,原始黑洞得到了广泛关注。 

    但是,对超新星统计分析,以及它们都没有被隐藏的黑洞“引力透镜”放大或变亮,表明黑洞可能不是暗物质主要组成。在此之后,原始黑洞的关注热度下降。对于这些现象,理论学家提出猜想:与暗物质相互作用后,气体被冷却。一种可能性是暗物质粒子携带着非常小的电荷。 

    首次洲际量子通信:量子加密 

    中国潘建伟团队通过“墨子号”中继,利用卫星链路,首次实现与奥地利团队的量子加密的的洲际视频会议。数据安全性通过量子密钥分发(QKD)得以保障。 

    通过千赫兹的密钥交换频率,研究团队之间的洲际会议持续了 75 分钟,总数据传输量达 2GB。长距离的 QKD 曾经在陆地的光纤网络中有过尝试,但是纤维中的光失效限制了通讯距离只能在几百公里之内。而利用天地链路,实现了相距 7600 公里的位点之间的通信。这些结果对于那些设想“量子互联网”的人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中微子难题再次复杂化 

    费米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展 MnibooNE 实验,发现了与已知的三个中微子味(电子味、μ子味、τ子味)不相符的信号。 

    MnibooNE 实验发现μ中微子可以在非常短短的距离内转变成电子中微子,而这在传统的中微子振荡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一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液体闪烁器中微子探测器(LSND)实验的早期结果。 

    MiniBooNE 和 LSND 实验结果都可以利用第四种中微子——“惰性中微子”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因为与加速器和核反应器中产生的中微子相关研究结果均不一致,所以惰性微中子假设曾几乎被摒弃。不过,MiniBooNE 的新结果重新点燃了该假设相关争论。惰性中微子的存在还有可能解释暗物质以及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 

    600 亿 RPM:有史以来最快转速

    你能想象 600 亿转/分钟(RPM)的转速吗?两个科研团队均发表相关成果,实现 600 亿 RPM 的超高转速,创造了世界纪录。 

    这两个团队分别是来自普渡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构成的合作研究团队,以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两个团队在设计方法上是相似的,利用圆偏振光(可产生旋转电场)旋转纳米物体。这样旋转频率下的离心力足以使硅旋转体分裂,因此该技术可用于纳米应力试验设备,还可以用于研究难于测量的旋转摩擦的量子形式——Casimir 转矩(由物体与量子真空中虚拟粒子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摩擦效应)。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