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日报 时间:2018-12-19 09:14 阅读:1369 [投稿]
    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的奥秘终于被揭开,首次观测到的是中国科学家,来自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修发贤课题组。

    课题组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但面对千分之一根头发丝大小的实验材料,快如闪电的电子运动速度,这实验该怎么做?起初,他们也不知该如何下手。

    “我们把‘房子’放歪了!”实验材料虽小,灵感却可以从日常生活而来。修发贤课题组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创新性地利用楔形样品实现可控的厚度变化。“屋顶被倾斜了,房子内部上下表面的距离就会发生变化。”修发贤比划出一个“横倒的梯形”。

    通过测量量子霍尔平台出现的磁场,可以用公式推算出量子霍尔台阶。实验发现,电子在其中的运动轨道能量直接受到样品厚度的影响。这说明,随着样品厚度的变化,电子的运动时间也在变。所以,电子在做与样品厚度相关的纵向运动,其隧穿行为被证明了。

    “电子在上表面走一段四分之一圈,穿越到下表面,完成另外一个四分之一圈后,再穿越回上表面,形成半个闭环,这个隧穿行为也是无耗散的,所以可以保证电子在整个回旋运动中仍然是量子化的。”修发贤说,整个轨道就是三维的“外尔轨道”,是砷化镉纳米结构中量子霍尔效应的来源。

    至此,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的奥秘终于被揭开了。

    坚守基础性研究 培育未来科学家

    六年前,修发贤回国,加盟复旦大学物理学系。2014年,在拓扑半金属领域,修发贤选了材料体系非常好的砷化镉“试着研究一下”,谁料“一发不可收拾”。从大块的体材料,到大片的薄膜,再到纳米类结构和纳米单晶,修发贤带着学生们“孜孜不倦”深耕于此,乐此不疲。

    对于这次成果的诞生,修发贤觉得,在砷化镉的研究方面,这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作品,我们第一次提出了新的机制,也得到了认可。但还有可以深挖的,还有更具体的东西,我想得继续做细做好。”

    修发贤也是一位带了九位博士生的教师。正值周三,他晚上要跟学生们开一个小组会,交流他们在研究中的收获和困难,也会聊几句家常。他希望自己的工作不仅能做出好的科研作品,还能通过研究培养人,把学生培养成能未来独当一面的科学家。

    由“小苗”长成“大树”谈何容易,科研进阶之路一点都不轻松。

    项目做了三年,论文的第一作者张成在实验室也泡了三年。三天能做出六个样品,如果其中能有一个质量不错,也算幸运的了,而项目需要起码几十个能测得量子化现象的样品,这样一来,实际需要制作的样品不计其数,在样品制备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

    样品难做,后续的保存和测量更为棘手。为了保证量子霍尔效应的出现,材料得维持极高的电子迁移率,容不得一点杂质的“混入”。但这又谈何容易?前期测量之后,合适的样品要被带往世界各地的强磁场中心,进行更高磁场下的电学测试。长途差旅,奔波劳顿,还得时刻小心,防止样品被氧化。

    强磁场中心的实验条件好,但可用的实验时间可能只有短短一周。时差还没倒过来,几天连轴转的工作就得马上开始。做实验不是机械重复的手工,最新测量的数据出来后,实验策略和方法要及时调整、反复思考,才能在后续的测量中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为了提高效率,张成和袁翔总是带上睡袋,实验间隙直接就在隔壁办公室就地休息。

    吃了很多苦头,但大家都觉得值。“我也有过纠结,但多年来还是一直坚持做基础性、原创性的工作。”修发贤说,基础性和原创性让他和团队都感到兴奋。“三维量子霍尔效应,从此打上了复旦的烙印!”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