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让激光“点亮”世界———记西安炬光科技光学学科带头人蔡磊

    作者:佚名 来源:投稿 时间:2018-09-26 09:39 阅读:7080 [投稿]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中,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光学设计工程师,公司光学学科带头人蔡磊对这句话一直深信不疑,并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中,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光学设计工程师,公司光学学科带头人蔡磊对这句话一直深信不疑,并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时刻坚守一线全力做出精品

    刚毕业的蔡磊在上海一家企业从事光学镜头研发工作,“那会儿毕业刚半年多,在当时的公司设计了一款镜头,各项指标都超出客户要求的10%到15%,我自己觉得那款产品很不错”。设计完成之后,蔡磊制出一份详细的图纸拿去进行报价,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该款镜头的价格远远超出他之前的估测范围,令本来还满意于自己研发结果的蔡磊大失所望。随后经过仔细分析,他发现,问题出在当时公差比较严,零件的装配水准与他之前的预想也有一定差距,如果按照设计图纸将零部件拿来进行组装,最终的成品合格率甚至不足70%,与企业制定的90%的目标相差甚远。

    “明确问题所在后,我对之前的设计重新进行了调整。但经过多次调整依旧无法彻底解决成品合格率不达标的问题。”不甘心自己的成果就此失败,于是,他对这次设计进行了认真分析,最后发现根本原因在于自己毕业不久,经验欠缺,也没有深入一线了解,不清楚加工技术和公差水准,也不了解当时的装调工艺。

    “这件事让我反思很久,从那以后,我时刻告诉自己做设计一定不能脱离一线,不能脱离现有的加工能力。不论做任何设计,首先要了解目前的加工能力、装调能力。其次,设计时在保证客户数据指标的情况下,使产品在现有水平下装调师更好加工,产品最终合格率更高。”蔡磊讲道。

    来到炬光科技后,蔡磊最初接触的是工业再造修复的研究。在做第一代工业再造修复的熔覆激光头时,由于外界信息少,缺乏参考数据,无法确定镜头焦距。“当时只有美国一家企业做出了一个产品,它的焦距是150mm。我们想,既然对方做出了这个产品,那肯定是做过调研,我们就跳过了调研这一环节。可是当激光头做好进行测试的时候,就发现存在许多问题。”4000多瓦强激光的返回光极强,炬光科技参照美国方面所制造的150mm的镜头焦距无法对返回光产生弱化作用,激光器在返回光长期的照射下,使用寿命将大幅缩减,使用几个月就需要更换内部光源,很容易损毁。

    对于这个问题,蔡磊和团队其他人员研究了许久,迟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最终只得重新进行调研,并在实验中发现镜头的焦距长一些会更合适。“随着工作距离增长,激光头稍微增加一点点角度的偏离,就能够使激光器避过返回光的直射,于是我们就根据这一结果着手进行设计了下一代激光头。”

    两次研究设计的失败经历给蔡磊留下许多启发:对内要深入一线,做设计之前,认真分析内部的加工工艺是否能够完成产品的加工装调,是否需要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来完成这项设计。对外则要踏实做好调研工作,认真研究,外面的市场需要什么,怎样将产品做好,这个设计是否存在风险。设计方案完成之后还会在内部与其他部门如市场部门进行探讨,分析其市场价值和存在的不足。经过内部多次的讨论研究,最终呈现出一个成熟的方案。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

    曹老将军:有创新的科研工作者,是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的(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