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马晶谭立英夫妇30年铺就卫星激光通信路

    作者:衣春翔、韩雪、赵一诺 来源:东北网 时间:2018-08-05 21:50 阅读:2576 [投稿]
    正是马晶和谭立英近30载的辛勤耕耘,才实现了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的圆满成功,铸就了联天通地信息高速公路,开创了我国卫星激光通信发展的新局面,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这一技术尖端领域走到世界前列。

    缘起——普通教师挑战世界难题

    星地激光通信属于卫星激光通信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将卫星和地面用激光链接起来,形成星地信息高速公路,进行数据的传输。

    为抢先建立卫星高速信息公路,在空间信息领域掌握主动权,20世纪60、70、8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先后启动该项目,全力进行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而那时中国这一领域尚属空白。

    1978年,还是大学生的马晶和谭立英还不会想到,这一空白将由他们来填补。

    马晶和谭立英二人承担这个课题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由一篇“不知天高地厚”的硕士论文开始。

    时光倒流到1991年,当时,谭立英正在准备硕士论文的选题。为选择一个有创意的课题,她专门去北京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其中有一些关于卫星激光通信文献资料让她眼前一亮,她预感到航天新领域将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并且这个领域在国内是空白,要是选择这个课题,其价值与意义可想而知。

    得知谭立英的选题,导师直摇头,他们不相信一个在职硕士研究生能够驾驭如此尖端的课题。有人提醒——方向虽好,但难度太大了。老师们也委婉地劝说:“你能否换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很难毕业。”卫星激光通信到底有多难?早于中国进行卫星激光通信研究的日本,曾这样形容——它相当于在东京用激光瞄准80公里外富士山上一个不规律的移动针眼,而美国的科学家当时则表示,至少要2020年,这项技术才能得到应用。

    这些好心人的劝阻,反倒激起了谭立英的斗志,选择这个课题的念头更加坚定:“中国需要卫星激光通信,我就要做好卫星激光通信科研工作。”

    谭立英的这个选择,参加论文开题的老师几乎都反对,但获得了一个人的支持,他就是谭立英的丈夫马晶。

    马晶的专业是应用物理,当时,刚刚结束欧洲做访问学者的经历,回到国内也正在确立自己的科研方向。当他看到谭立英的科研方向,觉得很有前景,也非常具有挑战性。

    马晶决定与爱人一起,选择这个具有前瞻性的课题。“如果没有谭立英,我可能做全息物理,会有实验室,有设备,有团队,但是不会是开拓者。而在激光通信这个领域,我们是开拓者。”马晶说。

    这一年,马晶35岁,谭立英34岁。

    成就——硕士论文打通星地光路

    谭立英的硕士论文答辩是1995年完成的,但完成的过程却是无比艰辛。

    “当时从哈尔滨到北京图书馆查资料,要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为了节省经费,天天吃方便面,一个泡面盒要反复用好几次。”谭立英说,当时他们两个的工资才几百元,科研条件也很艰苦,实验室是借的学校地下二层的一间屋子,而设备不是从别的课题组那里借来的,就是捡一些别人报废的设备组装的。

    对谭立英而言,这项研究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毕业论文的意义,卫星激光通信的研究还要继续做下去,而马晶,也早已经把这个当成了毕生追求的事业。

    但困难再一次摆在了他们面前。

    前期的研究已经让他们倾其所有,自家多年积蓄的两万多元已经全部花光,如果继续投入,真的就要倾家荡产。1995年秋天,谭立英背上20袋方便面,来到当时的航天部争取支持。

    “真是两眼一摸黑,找谁都不知道,只能在楼道里来回溜达……”谭立英回忆说,几经辗转,她找到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

    ttb2016:激光通信是一种利用激光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按传输媒质的不同,可分为大气激光通信和光纤通信。大气激光通信是利用大气作为传输媒质的激光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光纤传输光信号的通信方式。(201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