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我国科研“提档增速” 创新驶入“快车道”

    作者:安德鲁·穆迪、张小敏 来源:中国日报 时间:2018-02-24 20:51 阅读:1608 [投稿]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我们希望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造更多合作机会,使科研成果商业化。希望把重点放在与大连本地有关的领域以及那些未来技术潜力巨大的领域开发,如人工智能和先进设备制造等。”于晓丹说。

    基础研究获重视

    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有470万名毕业生获得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学位,数量超过美国56.8万人的8倍以上。

    这为开展研发提供了庞大的人才库。人才数量之多使中国更加专注于加速或快速创新,进而带来了即时商业应用产品的逐步改进。但是,中国过去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上并不擅长。

    嘉治商学院的威廉姆森教授指出,过去强调渐进式研究(incremental research),更快也更便宜,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他同时表示,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一步跨入蓝天研究(blue-sky research)和突破性创新是不对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需要观念的改变以及建立新的不同的能力。

    英国华威商学院营销和创新教授王清认为,这一大的变化是国家高层认识到中国必须升级其基础研究。美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优势很大,中国要想超过美国成为技术领先者,就需要拥有这种能力。她说,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重要的举措。

    去年3月在杭州成立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是中国第一所以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为目标,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的民办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该院院长施一公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放弃美国国籍回国。他主张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做蓝天研究,而不赞成他们做生意或进行应用研究。

    研发力提升显著

    科尔尼全球合伙人、亚太地区能源化工业管理合伙人陆 浩文(Thomas Luedi)平时在上海工作。他认为,中国在研发能力方面正发生重大变化。“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博士培养质量上落后于西方,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说出这种观点的通常是在十年前来中国工作之后又回到西方国家的人。我相信他们不了解过去十年来中国取得的进步。”

    在大连,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中心。其中,美国自动化巨头罗克韦尔(Rockwell)的大连软件研发中心拥有270名员工,60%的员工拥有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或其他技术领域的硕士学位。

    39岁的总经理宋晓兵(Kevin Song)说,当今中国的研究和开发活动具有真正的活力。“年轻、充满活力和勤奋是大连团队的特点。我们不断努力提高技术能力、产品开发和创新。”

    威廉姆森教授认为,这种活力可能会让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取得突破。“中国人接受新技术很迅速——即使这些技术还没有完全完善和成熟。中国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为测试各种新技术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沙箱。”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