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雷达人”于长军:面对国家需求,我们义不容辞

    作者:王延斌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7-10-17 08:48 阅读:695 [投稿]
    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双院士刘永坦带领下,于长军和同事们一直在苦苦研制新型雷达,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于一身的“新体制雷达”便是他们的答案。

    10月10日的小雨淋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园西侧的雷达站,却丝毫没有影响于长军的兴致。记者到访时,这位哈工大(威海)电子工程所所长正端坐电脑前处理一堆实验数据。“国家急需,我们科研人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于长军说。

    端坐办公室并不是于长军的工作常态,地处“荒郊野外”的外场试验场才是他常待的地方。

    雷达,从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穿云破雾的“千里眼”角色,但日渐成熟的“隐形技术”可使传统雷达瞬间“失灵”。27年来,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双院士刘永坦带领下,于长军和同事们一直在苦苦研制新型雷达,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于一身的“新体制雷达”便是他们的答案。


    “新体制雷达”是一种抗反辐射摧毁、抗干扰、反隐身的新型雷达,对航天、航海、沿海石油开发作用甚巨。曾经,国家对新体制雷达进行突击攻关,但难度太大和国外技术封锁,未获成果。

    这是一场从零起步的攻坚战。于长军说:“过程是艰苦的,困难难以想象,但没有办法,真正的核心技术只能自己干。”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硕果,许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这段时期,刘永坦团队创造了不少“中国纪录”:他们在渤海边建起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研究成果进入国际领先行列,最终首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实验室里的“千里眼”走到实战中的“火眼金睛”,距离不小,所谓“行千里者半八百”,考验还在后面,于长军和同事们又开始了更艰苦的试验——2004年到2008年四年间,他们每年有300多天都是在外场试验场地度过的。在此过程中,他们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各种各样的电台、渔船等发出的电磁干扰,只能一个个研究,一个个排除,于长军说,“我们是在解决强大的电磁干扰中成长的。”

    多年付出终获回报,2015年,新体制雷达项目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们国家有这么辽阔的海域,无论是海上防御,还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十 九 大代表,无论何时,我都义不容辞。”此时,站在办公室窗前,指着波浪翻涌的大海,于长军有了更高的追求。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