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国防科大激光陀螺创新团队:“技术控”这样玩转“陀螺”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7-06-05 11:41 阅读:1764 [投稿]
    国防科大一群玩“陀螺”的“技术控”,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答案:当卫星“不靠谱”时,还可以靠“牛顿力学定律”。测量载体在惯性参考系的加速度,将它对时间积分,再变换到导航坐标系,获得速度、偏航角和位置等信息。

    譬如,激光陀螺的腔体是一种又硬又脆的特殊材料,在这种硬脆材料上“动土”,轻不得也重不得。团队历经数千次实验,才摸索并制造出适于钻孔的装置,在国内率先突破超硬脆材料精密机械加工技术。

    超光滑光学表面加工,关键工艺之一。经初步削磨的基片,肉眼看起来光滑。但在精密仪器下,表面全是坑坑洼洼的“沟壑”。“我们要把‘沟壑’磨平。磨得越光滑,后续镀膜才越好。”谭中奇说。团队练出了拿手绝活儿“反射镜基片超级抛光”技术,使表面粗糙度甚至优于美国当前公开报道的批量生产水平。

    镀膜,要最大限度降低光在回路中的损耗、注重镀膜均匀性、确保膜在长时间高能电子轰击下的寿命。团队在我国率先突破了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极低损耗离子溅射镀膜技术。

    解决了前端关键工艺,激光陀螺的系统集成“组装”也绝非易事。“激光陀螺是非常精密的光学器件,系统集成时,陀螺光路调节,即调腔,最为关键。腔调正不正,决定了最终生产出的激光陀螺性能是否合格,能否成为精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罗晖说。

    张斌教授,是掌握手工调腔技术为数不多的专家,但他也一度被调腔过程中的“艺术性”要求所困扰。仅依赖“手性”调腔,太“随意”。为此,他组团攻关调腔机械。在陆续攻克激光器光斑漂移、调腔光路变动等难题后,团队研制成了可精确控制的调腔机,迈出了从手工调腔向技术调腔的关键一步,也填补了我国无激光陀螺调腔机的空白。

    1994年11月,我国首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诞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国防科大也成为中国首家具独立知识产权、能全闭环研制生产激光陀螺的单位。

    三代继承人:研制惯导系统 全面投放海陆空天

    从研发至今,已过去45年。创新团队也历经了三代“掌门人”的更替。他们玩“陀螺”的成绩,令人瞩目——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平面型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工程应用,推翻了美国早年宣布的其无工程应用价值的结论;研制出的二频机抖激光陀螺已接近美国最高水平,由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数亿元,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在我国建立起三条激光陀螺生产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激光陀螺大批量生产的国家。

    如今,玩转“陀螺”的“技术控”们,又“不安分”的倒腾起惯导系统的研制。“这是不同于激光陀螺的另一门学问。硬件结构设计要紧凑,算法要最优,要可进行高精度误差补偿,让陀螺和加速度计搭档后,整体作用发挥到极致。”团队首席专家龙兴武教授说。相比用传统陀螺制造的惯导系统,这种惯导系统不仅提高数倍性能,体积还大大缩小。目前,国防科大研制的惯导系统,两大系列、多型号的激光陀螺,已全面应用于我国陆、海、空、天等多领域。

    “下一步,我们着重与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合作,通过军民融合方式,在长沙建一条生产规模最大、产品型谱最全的激光陀螺现代化生产线。届时,年经济效益预计可超10亿元。同时,我们还会继续加大对激光陀螺高精度和稳定性的研究,并进一步使它低成本与小型化。”罗晖说。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