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为激光器而生 执同行之牛耳

    作者:沈春蕾、周立勋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7-03-20 11:18 阅读:1061 [投稿]
    长春光机所的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激光合束技术在全国21个省市近百家企业、科研院所应用,为全面提升激光技术水平,改善产品质量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工业技术升级转型、节能减排起到重要作用。

    建设三层人才梯队

    经过多年的积淀,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激光合束技术及应用团队配合得相当严密,建立了老中青三层人才梯队。

    王立军发挥院士的学术带头和方向把握作用,根据国家需求,统筹规划团队的重点发展方向,依靠研究领域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确定团队的创新性发展。

    作为团队的中坚力量,宁永强力求建设开放、流动、竞争、择优的团队环境,调动团队的积极性,以学术水平、成果为核心对成员业绩进行考核,建立稳定的技术职称队伍,保障科研工作进行。

    研究员秦莉负责前沿创新工作,从理论上为团队的工作提供支撑,为团队的技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员刘云与单肖楠则发挥其在封装技术领域不断攻关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不断提升激光器的散热能力,提高单元输出功率,增加激光器可靠性。

    单肖楠2004年进入长春光机所,一直从事半导体激光器方面的研究。“从我们认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开始,就没有退缩,最先的目标是实现高功率,后来,当我们实现千瓦级的激光输出时,发现高光束质量是一个必然趋势,就不断调研,不断改进,紧跟国际发展趋势,研究如何实现高功率、高光束质量。”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历时近一年的探索后,确定了几个可行的实现方案,大家开始分头行动,从不同方面攻克这个难关。正是大家多年的不懈努力,才实现了国内和国际领先,填补了国内空白。”

    团队中不断涌现的青年力量则负责具体的工作,在技术领域和产业化两个方面进行交叉分工,采取相互支持的方式,推动项目顺利进行。彭航宇与张俊主要负责合束技术的创新,将技术由脑袋中的一丝闪光,一步步完善,从原理样机变成工程样机。而朱洪波与付喜宏则将实验室中的样机最终转化为产品上市,完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变。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