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粒子物理新篇开启:中微子振荡问鼎诺贝尔奖

    作者:佚名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15-10-07 17:38 阅读:642 [投稿]
    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 McDonald)获奖,原因是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证实了中微子有质量。

    10月6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 McDonald)获奖,原因是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证实了中微子有质量。粒子物理,可谓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宠儿”。“这是粒子物理领域第19次获得诺贝尔 物理学奖。”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希格斯粒子的发现者,而希格斯粒子对于完善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与此相反,中微子振荡的发现,则说明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并不完美。


    超级神冈探测器主要探测大气中微子。

    发现中微子振荡是“意外之喜”

    今年,日本获奖者的发现来自一个名叫“超级神冈探测器”(Super Kamiokande)的大家伙。

    在超级神冈实验之前的几十年里,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和大气中微子反常现象,一直令人困惑不解。1998年,超级神冈实验发现,一种中微子在飞行中可以变成另一种中微子,使中微子的丢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中微子振荡”。

    然而,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日本科学家当初对于这一物理现象的发现,却并非“直奔主题”,发现它纯属“无心插柳”。

    2002年,美国物理学家雷蒙特?戴维斯和日本物理学家小柴昌俊因探测宇宙中微子,获诺贝尔奖。这一成绩,鼓励了日本政府加大了中微子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于是,他们将“实验容器”从3000吨升级5万吨,做成了超级神冈探测器。

    “超级神冈实验当初设计出来并不是为了寻找中微子实验的,而是要找质子衰变。在探测质子衰变的过程中,需要去除中微子的影响,最后,超级神冈探测器虽然没有找到质子衰变,却意外地发现了中微子振荡。”曹俊说,“一般能够得上诺奖级别的,都是有一些意外的发现。”


    萨德伯里微中子观测站主要观测太阳产生的中微子,太阳内部的核反应过程只会产生电子中微子。

    物理学奖在颁什么?

    中微子,属于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按照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预测,中微子没有质量,也不会发生振荡。

    “目前围绕着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已经发了18个诺贝尔奖,有一部分颁给新粒子的发现者的,有一部分颁给相互作用机制的发现者。但是,长期以来,中微子是标准模型里认识得最不清楚的一种粒子。”曹俊说。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