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人才培养纪实

    作者:郑千里,杨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6-30 10:52 阅读:1682 [投稿]
    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创新成功的“秘籍”,就是在创新环境中始终注重打造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团队已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4人、研究员15人。

    张天舒所在课题组研制激光雷达时完全从零起步,但课题组以老带新,连续几年做下来,已完全进入状态。他们再接再厉做气体激光雷达,将波段扩展,数据质量提高,并把原有的国外设备都替换下来。

    在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中,张天舒承担了细粒子激光和臭氧雷达的研制。2013年,安徽光机所和公司合作,把细粒子激光雷达技术推向市场,已连续安装十几套细粒子激光雷达。同时,臭氧激光雷达已完成攻关,技术日臻成熟。他还承担了中科院灰霾专项,有望将水汽雷达集成样机,实现细颗粒物、臭氧、水汽空间分布测量。

    2010年,张天舒成为副研究员。在面试完研究生后,刘文清说:“让新导师先挑学生吧,‘团长挑完,师长挑’。”当年,有三四个人是新导师,都为刘文清这话所感动。

    副研究员董云升博士毕业后留所,主要做主动激光雷达技术遥测颗粒物研究。开平是广东环境污染的主要输送通道,安徽光机所连续几年采用多波长拉曼激光雷达在那里监测大气环境。

    董云升负责雷达和DOAS两套系统,实验期间昼夜温差很大,每天早上约5点就要起床,给所有仪器做标定。他苦中作乐地说:“大刘(文清)、小刘(建国)两位所长,他们率先垂范,不畏劳苦,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和力量!”

    信心满满看未来

    今年30岁的陈臻懿是副研究员。她目前负责的科研项目中,有一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有一个是与别人合作的青年“973”项目。

    陈臻懿认为,这个基金能申请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选题好,“刘文清老师的科研敏感性很强,很有洞察力!经过他一点拨,我就恍然开窍了”。

    青年“973”项目是刘建国推荐陈臻懿参加的,由5名3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组成。陈臻懿主要负责灰霾期间用激光雷达探测边界层高度、气溶胶细粒子、臭氧和水汽的垂直分布。

    今年5月5日,该青年“973”项目在京召开论证会,考核专家组都是大气领域资深专家。他们提了很多问题,对承担项目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综合大气所和安徽光机所的各自优势,结合中科院灰霾专项的京津冀区域强化观测实验(2014年秋冬季),共同探究北京地区灰霾成因、相关机制和演变,陈臻懿对此信心满满。

    陈臻懿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刘文清、刘建国等老师的帮助,在前面为年轻人引路,我们当更加奋发努力!”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