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2019-06-05 18:15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在成都开始总体安装
         在成都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建设现场,该装置主机线圈系统现场交付后,中核集团、东方电气集团、华西集团三方代表共同点亮启动球,拉开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总体安装序幕,中国人离实现聚变清洁能源的梦想又跨近一步。
    2019-06-05 16:58上海光机所将时域散斑技术运用于大尺寸光学元件测量 [科技动态]
         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周常河课题组近期将双目测量和时域散斑技术相结合,应用于300mm口径大尺寸透镜毛坯测量,成功重建出透镜毛坯表面的三维形貌。
    2019-06-05 12:00采用反向外延技术实现晶圆级亚50nm周期的光栅器件制备 [科技动态]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采用反向外延技术实现晶圆级亚50nm周期的光栅器件制备》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制备大面积超高线密度光栅的技术方法,并实现了晶圆级大面积光栅器件制备。
    2019-06-04 17:37上海光机所在超强超短激光脉冲的单发对比度测量研究中取得进展 [科技动态]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超强超短激光脉冲的单发对比度测量上取得新进展。
    2019-06-04 14:03研究人员在硅上开发纳米激光器 可用于硅基电子平台 [科技动态]
         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可以将小于人类头发宽度十分之一的微小发光纳米激光器集成到硅芯片设计中。
    2019-06-04 11:31上海光机所提出可重构的太赫兹超表面实施方案 [科技动态]
         该技术方案在太赫兹波段实现了任意、快速、精准的波前调制,为可重构超表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验证。
    2019-06-03 21:37我国红外学科奠基者汤定元院士逝世:雁过留声不留痕
         我国红外学科奠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汤定元先生于2019年6月3日10时4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2019-06-03 16:08有机激光二极管从梦想变为现实 [科技动态]
         日本的研究人员证明了一种基于有机半导体的长期难以捉摸的激光二极管确实是可行的,为激光在生物传感、显示器、医疗保健和光通信等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扩展铺平了道路。
    2019-06-03 07:45每秒4万亿帧 我国科研人员用超快摄像机捕获光的运动 [科技动态]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陈烽教授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王立代博士团队合作,提出一种全新“压缩超快时间光谱成像术”(简称超快压缩成像),在帧率、帧数和精细光谱成像等方面突破了现有超快成像技术的局限,成功捕获到光子的运动。
    2019-05-31 17:31基于旋转照明的表面波光学显微成像 [科技动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斗国副教授与合作者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旋转照明的表面波光学显微成像新技术,可提高无标记成像的分辨率,拓展表面波光学显微镜的应用范畴。
    2019-05-31 16:08VirtualLab Fusion基础入门培训及光学测量 [技术培训]
         课程第一天介绍VirtualLab Fusion软件的基本概况(如技术特点、功能应用等)为主,辅助基本案例;课程第二天主要以光学测量的应用方向为主,介绍VirtualLab Fusion在光学测量方面的应用。
    2019-05-31 14:52印度开发出可穿戴又耐洗的超级电容器 [科技动态]
         印度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体积小、可穿戴的超级电容器,它可用在衣物上,为一些小型电子器件提供电能,还能经受弯曲、洗涤等状况的考验。
    2019-05-31 14:46中国科大在质谱成像方法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科技动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副研究员潘洋团队发展了一种基于DESI的二次光电离质谱成像技术(DESI-PI-MSI),并和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熊伟合作,对模式动物小鼠的脑、脊髓等组织切片进行质谱成像研究。
    2019-05-31 14:05Facebook申请一种特殊的无人机专利 利用风筝在空中飞行 [科技动态]
         Facebook为一种特殊的无人机申请了一项专利,该无人机将通过利用风筝在空中飞行。这个“双风筝飞行器”由两只风筝组成,它们能在不同的高度漂浮。
    2019-05-30 11:57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发明新的单晶体管逻辑结构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在集成电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项突破。他们发明了让单晶体管“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的新逻辑结构,使晶体管面积缩小50%,存储计算的同步性也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