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2020-05-18 09:22山西大学利用压缩态光场成功实现超灵敏量子测量 [科技动态]
         理论设计与实验完成了一台超高灵敏量子干涉仪,将压缩态光源置于干涉仪内部,直接运用噪声低于标准量子极限的非经典光为测量探针,使测量精确度超越标准量子极限5.570.19分贝,因此被量子噪声淹没的微弱信号也能被探测。
    2020-05-16 17:23用于光子计算的发光硅 [科技动态]
         欧洲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研究一种新的硅和锗发光合金,以获得能彻底改变计算机运算的光子芯片。
    2020-05-16 10:06北大科研团队实现混沌辅助的超宽谱微腔光学频率梳 [科技动态]
         利用非对称光学微腔中的混沌辅助宽带动量变换,实现了覆盖两个倍频程、跨越可见到红外波段的超宽谱光梳的激发与高效率收集,打破了国际微腔光梳谱宽记录。
    2020-05-15 09:33空心光纤助力下一代科学仪器的发展 [科技动态]
         空心光纤将最先进干涉仪的自由空间传输性能与现代光纤的长度尺度结合起来,通过在充满空气或真空的纤芯中引导光束。
    2020-05-15 09:20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新型无标记血管成像双光子显微系统 [科技动态]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炜团队、北京大学教授施可彬团队合作,研制出首台短波长(520纳米)激发的双光子显微系统。该系统可用于毛细血管的高分辨率、无标记、无创活体成像。
    2020-05-14 10:02上海光机所利用超强超短激光驱动产生3毫焦强太赫兹脉冲 [科技动态]
         利用焦耳量级的激光能量实现高转换效率,产生3mJ的强太赫兹脉冲,并在纳米曲率探针尖端获得了超强太赫兹电场,为太赫兹操控物质状态等应用提供了崭新可能。
    2020-05-12 21:04科学家研发室内太阳能电池:400勒克斯下转换率高达22.6% [科技动态]
         一个工程师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柔性过氧化物太阳能电池,能够有效的将室内太阳能转换为电能。
    2020-05-11 23:073D打印的非球面微透镜具有超长工作距离光谱 [科技动态]
         波兰华沙大学物理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了微型透镜(比人类头发直径还小),可以很容易地使用激光3D打印技术在各种材料上制造这种微型透镜,包括易碎的新型二维石墨烯材料。
    2020-05-11 15:20原子级透镜的激子共振调谐 [科技动态]
         研究人员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复杂光学原理,并以轻薄光学元件取代了笨重的光学元件。最近,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尝试应用包含密集金属或半导体纳米结构阵列的纳米超表面。
    2020-05-11 15:14打破模糊障碍:解决超分辨率成像的故障 [科技动态]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UCNP,当被近红外光激发时,其亮度会突然改变。可以利用这种行为以一半衍射极限的分辨率对物体成像,以便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些极小的粒子。而且,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当今实验室中广泛使用的标准共聚焦显微镜。
    2020-05-11 10:28碳纳米管荧光量子效率研究取得进展 [科技动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副研究员魏小均、研究员刘华平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Hiromichi Kataura等合作,在碳纳米管荧光量子效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0-05-10 10:44光纤成像:超出分辨率和速度的限制 [科技动态]
         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紧凑的装置,可通过超薄光纤进行快速、超高分辨率的显微镜探测。使用智能信号处理,他们突破了分辨率和速度的理论极限。
    2020-05-09 18:17西工大在全光纤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科技动态]
         提出了一种二维材料辅助的全光纤波长转换方案,利用该方案制备的波长转换器,仅需百微瓦量级光功率(远小于一支普通激光笔的输出光功率)即可将近红外光稳定地转换为可见光。
    2020-05-09 13:35上海光机所提出一种基于静态多平面相干衍射成像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相位缺陷检测新方案 [科技动态]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在大口径光学元件的相位缺陷检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了结合暗场成像和静态多平面相干衍射成像的新型检测方案
    2020-05-08 22:55激光回路在一定距离上耦合量子系统 [科技动态]
         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在长距离上建立了量子系统之间的强耦合。他们通过一种新颖的方法实现了这一目标,在该方法中,激光回路连接了系统,从而实现了几乎无损的信息交换以及它们之间的强大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