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qdesign |
2006-05-08 15:11 |
几何光学
(此贴为会员:junwolf,发在回贴中的,觉得还不错,所以新开帖子转出来。) &eg,*K} ' 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 W.a/k7 p 1-1 光线何波线 N ]duv~JS 光线:在几何光学中,把能够传送能量的几何线成为光线。 ciTQH (G 光的頻率: GYYro&aq{ 1-2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 "a: ; 光线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透明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JI^w1I, T 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线在两种均匀介质分界面上的传播定律。【反射定律可以视作为折射定律的特殊表现方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定义为n1.2,表示为第二种介质对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称为"相对折射率"。表达式: P}5aN_v\ =9c24j 1-3 折射率和光速 SCjACQ}- 1-4 光路可逆和全反射 9hv\%_>o 光线从高折射率介质射向低折射率介质,当入射角 L,WKL. (n1> n2) v%1# y5 时折射光线不再存在,入射光线全部转为反射光线,成为"全反射"现象。 ]HRZ9oP 1-6光学系统类别和成像的概念 `#R$ 共轴光学系统、非共轴光学系统 h+Dok#g 球面系统、非球面系统 %VMazlM15 通常把物、像空间符合"点对应点,直线对应直线,平面对应平面"关系的像成为"理想像",光学系统称为"理想光学系统"。 )"1D-Bc\Q 第二章、共轴球面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h %nZKhm 2-1 共轴球面系统中的光路计算公式 &^<94l *f(}@U 公式1 单球面入射角计算公式: .JiQq] ZD,l2DQ? 公式2 "%Jx,L\f{ 公式2 ,
?%`Ky/ 2-2 符号规则 Rwr0$_A 1.线段:由左向向右为正,反之为负。 =y':VIVJC 物像距L、L'--由球面顶点算起光线到光轴的交点。 MwuH.# Ez 球面半径r--由球面顶点算起到球心。 ~ e"^-x 中心厚度d--由上一顶点到下一顶点。 O^f@ g l 2.角度:一律以锐角计算,顺时针为正,逆时针为负。 0`x<sjG\q 夹角U U'从光轴到光线; DgdW.Kj|IL 入射角、折射角II'以光线转到法线。 u(BYRB 法线到光轴夹角ψ从光轴到法线。 L^=>)\R2$[ 2-3 球面近轴范围内的成像性质和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HZ|6&9we 将公式1~3角度全部以弧度代替。 ! yxb< 2-4近轴光学的基本公式和它的意义 EU+sTe > 1.物像位置关系式 }$7Hf+G sK\?i3<? 2.物像大小关系 xpV8_Gz; 9orza<# 近轴光学意义: u%|VmM> 1. 作为衡量实际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标准。 SQeQ"k|P% 2. 2.用它近似地表示实际光学系统所成像的位置和大小。 i->sw# 2-5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主平面和焦点 aA:Ky&5e 1.放大率β=1的一对共轭面--主平面 HsO=%bb 主平面与光轴交点为主点,主点位置公式? $/D@=Pkc 主平面具有以下性质:假定物空间的一条光线与物方主平面的交点为B,他的共轭光线和像方主平面交于B′,则B和B′距光轴距离相等。 9A6ly9DIS 2.无限远的轴上物点和它所对应的像点F′--像方焦点 y,%w` 通过像方焦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称作像方焦平面。它的共轭面为位于垂直于光轴的无限远的物平面。 mU3UQ
j 像方焦点于像方焦平面具有以下性质: %(NRH? 第一:平行于光轴入射的任意一条光线,其共轭光线一定通过交点F′。 3Mdg&~85 第二:和光轴成一定夹角的平行光束,通过光学系统后,必相交于像方焦平面的同一点。 ^=t yf&" eSvu:euv 3. 无限远的轴上像点和它所对应的物点F--物方焦点。 9oaq%Sf 物方焦点和物方焦平面具有以下性质: 5B51^" 第一:通过物方焦点入射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平行于光轴出射。 2/;KZ+U& 第二:由物方焦平面上轴外任意一点发出的所有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对应一束和光轴成一定夹角的平行光线。 D`LwW` 9 焦距:主平面和焦点之间的距离。 v!x=fjr< 2-6 单个折射球面的主平面和焦点 vv3dr_l: 1.球面的主点位置:单个球面的两个主点与球面顶点重合。 lFB Ka
,6 2.球面焦距公式: >LW9$[H 像方焦距: ak NJL\b 物方焦距: =^{^KHzIl3 球面反射: F~{4)` 2-7 共轴球面系统主平面和交点 KR{kn[2|Q m,*f6g 第三章:眼睛和目视光学系统 vbSz&+52; 3-1 人眼的光学特性 EqOB
0\ 3-2 人眼的调节 cd:O@)i 1.视度调节 指水晶体的变化引起焦距的变化。 9J>DLvl; 视度:表示人眼的调节程度 【l单位为米】 2bCa|HTv 视度绝对值越大,,调节量越大。 1s*I
SD=-4时【此时l为250mm】。为明视距离。远点距离和近点距离二者视度之差为人眼最大调节范围。 p>MX}^6 2.瞳孔调节:指光阑孔的变化。 N%^mR>.` 3.人眼的分辨率 >CYg\vas! 人眼视角分辨率:60″。 1XSqgr"3 人眼线分辨率:10″。 x[)S3UJ 3-3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BkIvoW_ 对于目视仪器来讲,所谓的放大指得是视角的放大。放大率用Γ表示。 -5E<BmM /]YK:7*98 为了在使用仪器过程中人眼不至于疲劳,目标通过仪器后应成像在无限远,或者说要射出平行光线。这是对目视光学的第二个要求。 QJ$]~)w?H 1. 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f+R! 工作原理:目标在物方焦距上。 mhcJ0\@_ 视放大率: 。 ~>C!l k 上式表明,焦距越小,放大作用就越明显。 #M_QSD}& 2. 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zis-}K< 工作原理:物镜成像在目镜的物方焦平面上。 ,x_g|J _Y bi,%QZZ 上式表明,显微镜的放大率等于物镜的垂直放大率与目镜的视放大率的乘积。 q6osRK*20 3-4 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yLI=&7/e@ 工作原理:将物镜像方焦平面与目镜物方焦平面重合,使得无限远目标透过物镜后成像在目镜焦平面上。 3lKIEPf6r [V1gj9t=, 上式表明:望远镜视放大率等于物镜焦距与目镜焦距之比。 ^P]: etld9 望远镜的角放大率与视放大率相等 )`g[k"yB3 3-4 眼睛的缺陷和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TsR20P@ 通常采用近视眼的远点距离表示近视的程度,例如:当远点距离为0.5mm时,近视为-2视度,相当于医学上的近视200。 U;;Har 3-5空间深度感觉和双眼立体视觉 hR. EZ|. 体锐视度Δаmin极限值正常约10″。当物点对应的视差角а等于Δ时,人眼刚刚能分辨出他和无限远物点之间的距离差别 u<+;]8[o 3-6 双眼观察仪器 AjZT- Q0L 体视放大率: Cu!4ha.e` ~L?p/3m 第四章 平面棱镜系统 ~r!j VK>^ 4-1 平面镜棱镜系统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Ud2]^D= 1.折叠光路,缩小仪器的体积和重量 8l?]UFM>C 2.改变像的方向--倒像 jP+4'O!s[ 3.改变共轴系统中光轴的位置和方向--即形成潜望高或使光轴转一定的角度。 Ju:=-5r"' 4.利用平面镜或棱镜的转动,可连续改变系统光轴的方向,以扩大观察范围 ^up*KQ3u\ 4-2 平面镜的成像性质 @UvjJ 1.平面镜能使整个空间理想成像,物点和像点对平面镜镜像对称。 !vG._7lPp 2.物和像大小相等,但形状不同,物空间的右手坐标在像空间为左手坐标 FxD" z3D 反射次数为奇数时,成像为镜像,反射次数为偶数时,成像与物完全相同。 &npf
%Eub 4-3 平面镜的旋转及其应用 mv+.5X 7\jH?Zi 旋转平面镜a角度时,入射光线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入射角增加a,反射角偏转2a。 S>**hMU% b"x:IDW qG 位于两平面镜公共垂直面内的光线,不论它的入射方向如何,出射光线的转角永远等于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的二倍。根据以上结论推知:当两平面镜一起转动时,出射光线的方向不变,但光线位置可能会发生平移。这就是采用棱镜代替平面镜的理由。 u} KiSZxt 4-4 棱镜和棱镜的展开 15 SIZ:Q 主截面:各个棱镜垂直的截面。位于主截面内的光线通过棱镜之后仍然还在一个面。 x%$Z/ 根据棱镜展开的原理,用棱镜代替平面镜相当于在系统中多加了一块平行玻璃【平行玻璃不会影响成像大小,但会改变成像位置,相当于"空气楔"】。 2b !b- 为保证使棱镜与共轴球面系统组合以后,仍保持共轴球面系统特性,对棱镜结构要求如下: @89mj{ 1. 棱镜展开后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必须平行。 &9^c-;Vs 2. 如果棱镜位于会聚光束中,则光轴必须和棱镜的入射和出射相垂直。 k"AY7vq@!P 棱镜类型 ^GL0|G=(1 1. 直角棱镜:作用使光轴改变90°。 W&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