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2008112 |
2008-11-03 15:16 |
2009考研专业选择指导
中国有句古话,“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总结起来可以理解为,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业很重要,这种选择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未来的生活。尤其是研究生(Q吧) 阶段的深造,该阶段的研究方向很有可能将决定一生所从事的职业。 2TES>} ?6k}ii!c 近些年 ,有些考生由于最初选择专业时一时冲动,或是没有对所选专业准确定位,详尽分析。致使复习到中期时,转换专业,半途而废。现在已经进入考研(Q吧) 强化阶段,不少同学面临着这样一个心理上的动荡期。 如何清醒的认识自己,认清专业未来发展形式,做出适于自己的专业选择尤为重要。 yg2uC(2 ~fa(=.h 目前,很多考生都奔着热门专业用功。事实上,热门专业的伸缩性很大,也许眼前的热门专业待到毕业时就冷却了。万学海文建议09年考生,在选择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时候,应‘只选对的,不选热的’。 Pe_!?:vF 5I,gBT|B “冷热效应” 4#(ZNP {Rear2 “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好”。“很多同学都选择了金融,所以我也选择了金融”。在万学海文的课堂现场,当记者采访学员小郭对于选择热门专业的看法时,他回答得不假思索。但是,从小郭爽朗的笑脸上,不难看出迷茫。按实际情况来讲,热门专业的前途确实很好,但竞争激烈、风险共存等现实,也不容盲目乐观。一些前几年被追捧的热门专业日趋降温,在研究生学习几近毕业时,就业市场已不如几年前让人乐观。这些也是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强迫我们冷静下来选择专业的因素之一。在庞大的考研队伍中,像小郭一样,在选择专业院校时,处于懵懂、跟风的同学为数不少,这也是每年都有很多人报考,最终有近三分之一的考生放弃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考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对考研专业“冷热效应”的更替,面对无法预知的专业前景,考生究竟该如何选择? DS2)@ oR~e#<$; 兴趣为导 s3 ;DG KZbR3mi, 首先,我们要看兴趣所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考研的始终,都有着很重的分量。它是领引考生走向成功的基本动力。对所报考专业是否有基础也是考虑因素之一。有些考生所报考的专业是本科阶段所学专业,而有些实力不俗的考生凭着自己对某些学科的兴趣选择跨学科报考,这些都值得提倡的。 lg}HGG 9 Q!bt 总之,兴趣是内在驱动力,是内因,最能调动起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最后失败了,也算是为自己的追求努力过,从过程中也会得到宝贵的经验。 Y2R \]FrT ;+I/ I9~ 专业为主 TS"D]Txs ;D.h65rr 在选择专业和院校时,一般来讲,一些基础和本科阶段成绩不错的考生,会选择较好的学校甚至是名校,而一些基础一般的同学,会选择报考一般院校较好的专业。万学•海文建议09年考研的同学,应该将专业选择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即先选定专业,再选择院校。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主要从专业角度,进行学术科研,培养的最终目标也是造就一批具备学术研究或专业领域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以兴趣为导向,以专业为选择的主因。 aP&D9%5 M('d-Q{B7L “高瞻远瞩” 2T)sXB u 5 #]4YI; 尽管有些专业一直处于“高温”不下的热门趋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热门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需求量就会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考生毕业后的就业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考生在选择社会评价较高的专业时,也要考虑社会需求,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是否平衡。 #RMI&[M &W6^6=E{g 近几年,法律、企业管理、工商管理、金融、计算机应用、通信等专业吸引了许多考生竞相争夺研究生深造的机会,然而尽管这些专业的待遇较高,但社会需求量较前几年明显“缩水”。而一些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专业,如心理学、中医学、信用管理专业、资产评估专业等,却悄悄地“升温”,社会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a&2J;J' :+%Zh@u\ 难易衡量 gFPi7 o1 Kv{8iAB#c 前面提到了,有些考生选择继续深造本科阶段所学专业,而有些考生则依据自己的兴趣,勇敢的迈出了跨专业这一步。难易程度自然明了。但是,难易程度与结果没有直接联系。 U{ ;l0 2S (9 gOtJ 1、两本一考。即本专业本校报考。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B!d,HKt; +<.\5+ 2、一跨考。即本专业跨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较前者的考录难度大一点,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的招生单位的专业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很大,并且由于招考单位不同,在院校招考政策、信息发布等方面都会难以获取。 q+a.G2S e9^2,:wLB 3、专业跨考普通模式。即跨专业本校报考。这种情况,多是学校较好,但专业不理想等因素促成的选择。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因此,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 XMRNuEU r,N[ )@ 4、双跨。即跨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另外,选择这种途径完成考(Q吧)研梦想的考生,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