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在冷原子系综中成功实现了量子存储的纠缠交换
近日,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王海教授、李淑静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光学期刊Optica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在冷原子系综中成功实现了量子存储的纠缠交换,并借助空间复用技术将成功率提升三倍,这一突破向实用化量子中继器迈出了重要一步。 y>~=o9J_u 量子网络是量子信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可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量子通信、分布式量子计算等应用。然而,受限于光子传输损耗,量子纠缠信号无法直接长距离传输。量子中继器通过分段建立纠缠并逐级扩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方案。其中,纠缠交换是中继器的关键操作,通过将两个独立纠缠对进行贝尔态测量,实现纠缠距离的拓展。但此前,由于自旋波读出效率低、存储时间短、背景噪声大等技术瓶颈,基于原子系综存储的纠缠交换未能实现。 k]R O=/ ?M
[attachment=131747] S31:} 图1. 原子系综中量子记忆模式之间纠缠交换的原理图。(a) 纠缠产生,(b) 纠缠交换。 'G-VhvMv 研究团队采用冷铷原子系综作为量子存储器,结合Duan-Lukin-Cirac-Zoller方案和腔增强技术,在12个空间模式上生成非经典关联的自旋波-光子对,每个模式上自旋波的恢复效率都在65%以上。通过精巧的光路设计,将这12个空间模式分成4组,形成4个多(3)模的光与原子量子界面。使用这些多路复用的量子界面,他们同时制备了两对原子记忆(自旋波)纠缠。通过对两对独立纠缠态进行贝尔态测量,将之前未纠缠的两个原子记忆模式投影到纠缠态,测得纠缠(concurrence)为0.0124 ± 0.0030,首次演示了原子系综存储器中纠缠交换的可行性。 Zs+6Zd4f
[attachment=131749] Esw&ScB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