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子束外延技术发展历程
{|_M
#w~& j8{i#;s!" 分子束外延(以下简称MBE)是一种化合物半导体多层薄膜的物理淀积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超高真空条件下,将组成薄膜的各元素在各自的分子束炉中加热成定向分子束入射到加热的衬底上进行薄膜生长(图1)。由于每一台分子束炉的炉口装有一个能快速开闭的快门,因而生长时能快速改变所生长材料的成分及掺杂种类。MBE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贝尔实验室首先发展起来的。MBE技术具有生长速度较慢且可控、表面及界面平整、材料组成及掺杂种类变化迅速、生长衬底温度低等特点,因而被广泛用来生长组分及掺杂分布陡峻的突变异质结和复杂的多层结构。 Pz |>"' /dQl)tL j2.|ln"! {19PL8B~} BmMGx8P
MvHm)h
图1 分子束外延装置生长室的工作原理图,当样品架中衬底背后的离子规管转到面对各束源炉时,可以用来测量Ⅲ族元素例如Ga,Al,In分子束的束流强度 9gEwh< \[_t]'p +LZLy9iKt 曾经因发明隧道二极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江崎(L. Esaki)在1970年与朱兆祥(R. Tsu)一起提出了一个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1]。他们设想如果在一个半导体基底上交替生长两种晶格匹配的半导体材料的周期结构,则电子沿生长方向的连续能带将分裂成若干微带(图2)。如果沿生长方向施加外电场,只要电子的散射时间足够长,电子将会未经散射到达微布里渊区(图2中-π/d至π/d间的区域)边缘,即图2中E1的π/d处,电子的有效质量将是负的,于是出现负阻,即发生了所谓的布洛赫振荡。若超晶格周期为d的话,则在外电场F作用下的振荡频率为edF/h (e为电子电荷,h为普朗克常数),这将是一个超强能力的微波器件。 >#~& -3
图2 超晶格与普通晶体能带的对比图 -)]Yr #Q OXSmt
DvJ 37 , 要生长这样的超晶格结构,用当时比较成熟的气相及液相外延生长技术是无法实现的,1971年贝尔实验室的卓以和(A. Y. Cho)用分子束外延技术生长出GaAs/AlGaAs超晶格结构[2]。由此掀起了分子束外延技术的发展及量子阱、超晶格物理研究的高潮。之后研究出了多个与量子阱有关的重要器件,如量子阱激光器、量子阱红外探测器、高电子迁移率场效应微波器件等。 =9["+;\e& lVR~Bh xPk8$1meZM 分子束外延技术问世之后,西方就对我国实施分子束外延设备及相关材料的禁运,本文回顾了被禁运的十几年里,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地发展分子束外延设备及分子束外延材料的历程。 wb5baY9 )Y6 + R_ ,U Mt )c83/= <v .4M.y:F I{9QeRI H*&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