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量子“纠缠”的青年科学家

发布:cyqdesign 2022-05-04 10:51 阅读:3492
1900年,德国。42岁的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论”,曾经坚不可摧的牛顿力学大厦,被一束来自微观世界的光探出罅隙。100多年后,中国。“墨子号”“九章”“祖冲之号”……站在“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新起点,我国量子科技捷报频传,已成为国际量子科研版图上的重要力量。 3]z%C'  
>^odV ;^  
这些成绩背后,是一群心怀“国之大者”的青年科学家,他们用青春砥砺报国之志、勇攀科技高峰,成为我国量子研究领域的“天团”。 z&R #j  
s2 8t'  
“搞科研,失败是家常便饭” 7~f"8\  
}4dbS ;C<  
“教科书上看到的成功只是偶发事件,失败才是常态。”39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荣星说,如何面对失败,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要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嘛。”他笑道。 Gt|m;o  
3 *g>kRMJ  
22岁前,荣星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找不到“失败”二字。2001年,18岁的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后又被保送本校硕博连读。 EklcnM|6  
'c6t,%  
2005年,读研一的荣星选择科学仪器作为研究方向,开始了和量子的无限“纠缠”。他满怀憧憬地跨入这条赛道,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0\"8}!  
\jHHj\LLr.  
*PF}L%K(?  
荣星在实验室工作。
:b~5nftr  
“仪器功能受限、方案被反复推翻、实验结果不及预期……”荣星说,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因为缺少实验仪器和实验样品,连做实验都是件奢侈的事情。 V]{^}AKc  
k1h>8z.Tg  
十年一瞬,荣星熬过了一个个不眠夜和一次次失败。经过努力,他和同事们利用自主研制的磁共振装备,实现了目前国际最高精度的自旋操控。“科学研究可以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永远没有尽头。”荣星说,作为青年科学家,要继续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书写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答卷。 Lo{g0~?x*  
O~udlVn<6  
“让科技成果服务更多人” t5M"M{V  
!XtZI3Xu  
2009年,刚迈入而立之年的青年科学家孙方稳做了一个可能改变一生的选择。 dm(Xy'*iQ  
$eSSW+8q"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出站后,他放弃国外优渥的待遇,回到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Z@4;fk  
$yoIz.?V  
“当时没想那么多,因为郭老师希望我回来。”孙方稳说。他口中的“郭老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学家郭光灿。 ;Yr?"|  
\OlB (%E7  
选择,从1997年开始。 J]-z7<j']  
Md5|j0#p  
那一年,孙方稳高考。“除了物理发挥正常,数学和化学的成绩都不理想。”他说。即使这样,他仍以高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yQ%^g`  
8aMmz!S  
选择专业时,他不假思索地选了“发挥正常”的物理专业。 pl4:>4l/  
2m8|0E|@  
4年本科求索,6年研究生生涯,博士毕业那年,他又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正是郭老师的支持和对科研的热爱,让他真正投身量子传感领域,不断学习、研究、深造。 T=W;k<P\k  
rm5@dM@  
回国那年,他许了个愿:再过10年,我们的科研成果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0e,U&B<W  
Z;"YUu[(  
10年后,愿望终成。 L8{4>,  
c|2+J :}p  
N~)RR {$w  
孙方稳(左二)在检查仪器。
wV{jJyRl  
孙方稳参与研究的量子传感技术在近几年基本实现了自主可控,并且已经看到成果转化的可能性。 :G8:b.  
|!?lwBs4  
“研究成果不能‘躺在纸上’,要让它服务于人。”孙方稳说,从理论突破到转化成技术应用,有的可能要数十年。 #*~3gMI{=  
,bRYqU?#0  
“但有朝一日,可以看到研究成果走进你我生活,我觉得值。”孙方稳说。 .Z9{\tj  
pH/_C0e`7  
“我这一生,只想做成这一件事” ZQ)vvD<  
c`agrS:P  
2021年10月26日,朱晓波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__V[  
:< *x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我国成功构建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求解“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00万倍以上,这使得中国成为目前唯一在两条技术路线上达到“量子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p?H2W-  
nYE' 'g+x  
朱晓波,就是“祖冲之二号”项目的具体负责人。 =c34MY(#X  
zPyN2|iFah  
关山难越从头越。2008年,已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教授的朱晓波放弃教职,前往日本深造。那一年,他32岁。 M/5+AsT  
\T:*tgU  
5年后,他婉拒导师的挽留,回到物理研究所。 d cG)ql4d  
6=3;(2u[C"  
FE4P EBXvu  
朱晓波在工作中。
KfkU_0R+~v  
回国3年后,朱晓波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研制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 3[cGSI"+  
dhCrcYn  
接下来几年,数十名科研人员陆续加入。他们用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为我国量子计算领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这条关乎人类未来的赛道上,中国不能落后,我们不敢停下来。”朱晓波说。 -E +LA  
/DGEI&}&:u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希望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可以为建成科技强国贡献力量。”朱晓波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有限的人生里,做着值得奋斗终生的事情。“我的一生,只想做成这一件事。”他说。 =}OcMM`f  
E06)&tF  
(来源:新华社,戴威、曹嘉玥)
分享到:

最新评论

盛妖001 2022-05-05 14:25
中国科学家才有中国未来
personking 2022-05-05 14:42
说真的 很羡慕他们
牛开心 2022-05-05 15:33
那些与量子“纠缠”的青年科学家
tamamo 2022-05-05 17:07
量子计算,光电最前沿的一批人了
jeremiahchou 2022-05-05 18:06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希望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可以为建成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1127519557 2022-05-05 18:27
膜拜大佬
1127519557 2022-05-05 18:27
向大佬学习
谭健 2022-05-05 20:14
向科学家致敬
wangjin001x 2022-05-05 20:26
让科技成果服务更多人
jabil 2022-05-05 21:40
Thanks
我要发表 我要评论
限 50000 字节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免责声明
加入我们
赞助我们
服务项目
稿件投递
广告投放
人才招聘
团购天下
帮助中心
新手入门
发帖回帖
充值VIP
其它功能
站内工具
清除Cookies
无图版
手机浏览
网站统计
交流方式
联系邮箱:广告合作 站务处理
微信公众号:opticsky 微信号:cyqdesign
新浪微博:光行天下OPTICSKY
QQ号:9652202
主办方:成都光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5 光行天下 蜀ICP备060032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