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牛顿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家测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

发布:cyqdesign 2018-08-30 12:59 阅读:7808
1687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人说这个发现得益于一颗砸到牛顿脑袋上的苹果,也有人说这种说法纯属虚构,但无论如何,牛顿成功地让世界各地的中学课本里多了一个描述万有引力的公式:F=G(m₁m₂)/r2,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 W,wg@2  
{L<t6A  
a.w,@!7  
团队成员薛超及同事在研磨球体 华中科技大学供图
/0@}7+&  
万有引力定律认为,大到宇宙天体,小到看不见的粒子,任何物体之间都像苹果和地球之间一样,具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vuw1ycy)  
;5y!,OF6  
定律虽好,要想派上实际用场,还得知道G的值。然而,这个值到底是多少,连牛顿本人都不清楚。 Za=<euc7  
ed\,FWR  
300多年来,不少科学家在努力测量G值并让它更精确。 (v(_ XlMK  
XUMCz7&j  
就在8月30日凌晨,《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家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的研究,测出了截至目前最精确的G值。 QRt(?96  
O7rm(  
卡文迪许的尝试 %>24.i"l  
u45e>F=  
G值不明确,万有引力定律就算不上完美。 r>osa3N'  
bM;tQ38*  
但是,地球上一般物体的质量太小,引力几乎为零,而宇宙里的天体又太大,难以评估其质量。 .l#Pmd!  
D:.^]o[  
于是,在万有引力定律提出后的100多年里,G值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m=%W<8[V  
.:<c[EJ b  
1798年,一位名叫卡文迪许的英国科学家,为了测量地球的密度,设计出一个巧妙的扭秤实验。 Of:e6N  
Fb-NG.Z#  
他制作了一个轻便而结实的T形框架,并把这个框架倒挂在一根细丝上。如果在T形架的两端施加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细丝就会扭转一个角度 p8F|]6Z  
z!RA=]3h  
根据T形架扭转的角度,就能测出受力的大小。 Txp~&a03  
'| Ag,x[  
接着,卡文迪许在T形架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小球,再在每个小球的附近各放一个大球。 Q[~O`Lz  
N<:Ra~Ay  
为了测定微小的扭转角度,他还在T形架上装了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射向镜子,经镜子反射后的光射向远处的刻度尺,当镜子与T形架一起发生一个很小的转动时,刻度尺上的光斑会发生较大的移动。 xES+m/?KlZ  
%f:'A%'Qb  
这样,万有引力的微小作用效果就被放大了。 hpAIIgn  
Zc%S`zK`7  
根据这个实验,后人推算出了历史上第一个万有引力常数G值——6.67×10-11N·m2/kg2 uy`U1>  
J!yc9Q  
十年十年又十年 xFyMg&  
U?>zq!C&R  
卡文迪许测出了常数值,但科学家们并不满足。 }Pw5*duq  
IXz ad  
在他们看来,万有引力常数G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基本常数,而G值的测量精度却是所有基本常数中最差的。 q)@.f.  
ODEy2).  
而G值的精度在天体物理、地球物理、计量学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Qt@~y'O  
CQv [Od  
例如,要想精确回答地球等天体有多重,就要依赖于G值;在自然单位制中,普朗克单位定义式的精度同样受G值测量精度的限制。 l(&CO<4q?  
L;BYPZR  
怎么让这个数值更精确,是卡文迪许之后的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利用现代技术完善扭秤实验,则是他们提升测量精度的办法。 .h7b 4J  
a"WnBdFZ  
就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提出后的300年,中国科学家罗俊及其团队加入了这支寻找引力常数的队伍,此后他们几乎每十年会更新一次引力常数的测量精度。 e=2;z  
fcV/co_S6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中科技大学罗俊团队开始用扭秤技术精确测量G值。 lg!1q8  
A;Zg:  
十年后的1999年,他们得到了第一个G值,并被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录用。 4["}U1sG  
f_z2d+  
又十年后,2009年,他们发表了新的结果,成为当时采用扭秤周期法得到的最高精度的G值,并且又一次被CODATA收录。 4|Y0 $(6o  
lgnF\)  
如今,经过又一个十年的沉淀,罗俊团队再次更新了G值。 pw(`+x]  
T /] ayc:  
“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地对完全自制的扭秤系统进行改良和优化设计。”罗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b.>pY?2|  
O+'Pq,hn  
在精密测量领域,细节决定成败。光是为了得到一个实验球体,团队成员就手工研磨了近半年时间,最后让这个球的圆度好于0.3微米。 H;$w^Tr  
"`&?<82  
不仅如此,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教授杨山清告诉记者,实现相关装置设计及诸多技术细节均需团队成员自己摸索、自主研制,在此过程中,他们研发出一批高精端仪器设备,其中很多仪器已在地球重力场的测量、地质勘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k+s<;{  
@${!C\([1  
《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称,这项实验可谓“精确测量领域卓越工艺的典范”。 hcN$p2-  
TmQ2;3%  
G的真值仍是未知 Q |l93Rb`  
xQmk2S` y  
为了增加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团队同时使用了两种独立方法——扭秤周期法、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测出了两个不同的G值,相对差别约为0.0045%。 wI`uAZ="  
Ebq5P$  
《自然》杂志评论称,通过两种方法测出的G值的相对误差达到了迄今最小。 nQ/ha9v=n  
y"){?  
目前,全世界很多实验小组都在测量G值,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2014年最新收录的14个G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相对差别约在0.05%。 w5&UG/z%l  
k@wT,?kD  
尽管数值的差距在缩小,但真值仍是未知。 my04>6j0  
G LE`ba  
“不同小组使用相同或者不同的方法测量的G值在误差范围内不吻合,学界对于这种现象还没有确切的结论。”罗俊说。 <p<gx*%  
1p{\jCi, 2  
科学家推测,之所以测出不同的结果,一种概率较大的可能是,实验中可能存在尚未发现或未被正确评估的系统误差,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较大的偏离,另一种概率较低但不能排除的可能是,存在某种新物理机制导致了目前G值的分布。 g8vN^nQf[  
u' r ;-|7  
罗俊告诉记者,要解决目前G值测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国际上测G实验中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也需要国际各个小组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DU[UGJg  
- 6  
“只有当各个小组实验精度提高,趋向给出相同G值的时候,人类才能给出一个万有引力常数G的明确的真值。”罗俊说。(来源:中国科学报)
关键词: 万有引力常数
分享到:

最新评论

simoncx 2018-09-01 15:12
厚积而薄发,现在正是厚积的时间! %K/rPhU  
}~A-ELe:  
加油!因为你们,我们的中国梦实现时间又缩短了距离!
smarttof_myh 2018-09-01 16:06
厉害了,学习这种严谨的科学研究 HPU7 `b4  
copland 2018-09-01 18:28
这不是什么创新吧?只能是证实前人的经验吧
climberhua 2018-09-01 19:15
中国科学家测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
daite1978 2018-09-01 20:33
又是一个创新团队
zhoutao 2018-09-01 22:50
为解牛顿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家测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
12
我要发表 我要评论
限 50000 字节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免责声明
加入我们
赞助我们
服务项目
稿件投递
广告投放
人才招聘
团购天下
帮助中心
新手入门
发帖回帖
充值VIP
其它功能
站内工具
清除Cookies
无图版
手机浏览
网站统计
交流方式
联系邮箱:商务合作 站务处理
微信公众号:opticsky 微信号:cyqdesign
新浪微博:光行天下OPTICSKY
QQ号:9652202
主办方:成都光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4 光行天下 蜀ICP备060032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