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引领世界纳米光学革命
近日,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唐本忠领衔的团队,凭借“聚集诱导发光”项目摘得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唐本忠教授展示AIE材料粉末,它们在紫光灯照射下可以发出强烈荧光。 对于很多人来说,“聚集诱导发光”无疑是颇为“艰涩难懂”的科学词汇。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唐本忠及其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他们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在此领域的发展水平如何?该领域的进步在哪些方面造福人类?人们急于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 颠覆一个甲子传统认识 开创全新方向和领域 “聚集诱导发光”这个科学词汇本身就是中国科技的骄傲,因为它是由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提出和定义的,是他们开创的“年轻”领域。 大约17年前,唐本忠和他的学生在实验中,意外发现了一种一类有机分子在溶液中不发光,而聚集后显出发光的特性。这一发现恰恰与当时科学界所熟知约60载的“聚集猝灭发光”现象截然相反。“聚集猝灭发光”由德国科学家发现,即发光分子在稀溶液中可高效发光,但在浓溶液中或聚集态下,发光能力大大减弱甚至消失。 由于发光材料通常在聚集态或者固态下使用,所以“聚集猝灭发光”成为其应用遭遇的一大瓶颈,科学家苦苦寻找突破的方法却收获有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唐本忠带领团队大胆摆脱了当时主导认识的束缚,重复印证了与传统截然相反的新发现的现象,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从而为人类寻找和制备发光材料,开创了全新的方向和领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唐本忠及其团队不满足于仅仅提出新的方向和领域,而是接着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和理论模拟,发现和阐明了“聚集诱导发光”和“聚集猝灭发光”背后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覆盖整个可见光波长范围的“聚集诱导发光”材料体系。 觅得稳定可控光源 基础材料带来宽领域突破 开发“聚集诱导发光”材料体系的价值在于增强了人类对“光”的研究和利用,而研究和利用光首先要解决如何获取稳定可控光源的问题。唐本忠指出,人类获取光源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生物型光源,以萤火虫、水母等为代表,其利用自身内部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过程,将生物能转换为光能;第二,热致型光源,以太阳和篝火等为主,主要是利用燃烧等过程产生的热量,将热能转换为光能,这是千百年来人类获取光的最主要方式;第三,激发型光源,多以光、电为能量输入形式,将发光体分子提升至高能量态,将富集的能量释放,从而实现到光能的转化。激发型光源由于应用广、品种多,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获取光的重要途径,而“聚集诱导发光”材料是获取激发型光源的重要基础之一。 唐本忠指出,“聚集诱导发光”材料最显著的优势是其在聚集态下的髙效发光,而聚集态恰好是发光材料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如,OLED中的发光材料在柔性显示和照明领域的应用前景几乎完全依赖于其发光层薄膜的光学性质。生命体系和自然环境多以水为介质,而有机荧光分子大都具有疏水特性,即有机荧光分子在水里通常会聚成一团,导致传统染料在固态或聚集态应用时效率大大降低。“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分子却可以在特定的底物诱导下形成聚集体,荧光效率出现显著的增加甚至由暗到突跃,从而实现对刺激源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检测,使髙品质的活体成像和高灵敏度的在线传感监测变得更加容易。 |





